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齐白石画菊花的数量不少,在数量上仅次于梅花,这跟菊花是可以祝寿的题材有关。中国自古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历代诗人都有咏菊的佳诗,画家们也留下了许多画菊的名作。齐白石爱画菊。他画的菊花色彩艳丽,寓意吉祥,格调清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恽寿平、吴昌硕之后,齐白石成为画菊的一大家。  相似文献   

2.
正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齐白石画兰花数量最少,但水平却一点也不逊色,其特色贵在用墨,笔势纵横,构图也别致,在近代画家中独树一帜。齐白石画兰,不与人同,强调"脱画家习气,有独到处。"他画兰,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齐白石画兰,有书写性,金石味,前期用墨较浓,后期用墨求淡,然淡中带雅,有空谷幽兰之气,孤高脱俗,非常人所能及。  相似文献   

3.
正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齐白石画梅花的数量最多(图1)。齐白石30岁左右曾刻有一方闲章"吾友梅花",表明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中国人喜梅、爱梅,赋梅以人格化的象征,将它尊为"四君子"之首。历代诗人都有咏梅的佳诗,画家们也留下了许多画梅的名作。齐白石最爱画梅,他画的梅花浓艳热烈、苍劲纵逸、格调高古,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齐白石不仅是大画家,也是水平很高的书法家。齐白石自谓:"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也是很自负的。特别是他的篆书,以碑写篆,刚健超纵,独树一帜。他的行书也以势胜人,极富金石韵味。身为赵之谦、吴昌硕之后的第三位"金石派大写意"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的书法对他的写意画帮助很大,可以说,没有齐白石的书法,就没有齐白石的大写意绘画。因此,研究齐白石的书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绘画,且对他不同时期画作的鉴定也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郎绍君 《收藏》2013,(13):324-327
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历史久远。《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奥如兰";《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绘画中出现梅、兰、竹、菊的题材,约在唐代,在文人之间流行并达到形式上的成熟,约在宋元。宋末的赵孟坚著有《梅谱》(佚),将四者编在一起,以画谱的形式传播,则始于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而称它们为"四君"、"四君子",则是陈继儒以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6.
柏贵宝 《收藏》2008,(6):135-135
悔、兰、竹、菊被历代文人雅士尊称为四君子,是中国绘画最常见的表现题材。有趣的是,在小小的雨花石中也时常能看到“悔、兰、竹、菊”“四君图”的靓丽身影。  相似文献   

7.
吴昌硕的花卉题材作品,涉及梅、兰、菊、牡丹、荷花、水仙等多种,尤其偏爱梅花,并且他的绘画学习就是从画梅开始的。梅花具有“冰肌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的孤傲冷艳,清逸豪放的气度。在漆黑污浊的旧社会,吴昌硕把画悔作为一种“缘物寄情”,也成了他毕生所画最多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8.
紫砂壶始于宋,发展于明清。在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从原来以实用为主的"素面素心"到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紫砂壶题铭刻画并参与壶型设计的"曼生壶"之外,又出现了加彩挂釉的紫砂壶。加彩挂釉的紫砂壶其装饰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兰、竹、菊为胜。将书法、诗词、绘画集中在紫砂器上,使之与紫砂艺术完美结合,相  相似文献   

9.
李轲 《收藏》2011,(12):110-112
川炉花钱素以精选铜料和独具特色的工艺而闻名。其中“梅、兰、竹、菊”四君子花钱更因其融诗、书、画于一体,图文清雅,铸工精良而备受青睐,成为川炉花钱中的名誉品。  相似文献   

10.
牟建平 《收藏》2020,(1):66-87
齐白石以画水族画闻名。他画的虾、蟹、鱼、蛙,擅于用水,笔墨超群,自成一格,开创了中国水族画的新篇章,特别是鱼,非常有特色。齐白石常画鲤鱼、鲶鱼、鳜鱼、金鱼,寓意"年年有余"或"金玉满堂。齐白石还独出心裁地创作了《三余图》(图1),自谓"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赋予鱼类题材绘画以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邵大箴 《武当》2011,(7):67
号称"四君子"的梅兰菊竹,是我国传统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它们具有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竹,代表的是"高风亮节"。我国古今艺术家都喜爱画竹,人民大众也喜爱欣赏画中的竹,目的是从中奇托理想,陶冶情操,满足审美需求。文人画中画竹的传统积累深厚,这对当今艺术家来说,固然是一笔可资借鉴的遗产,但也为创新增加了难  相似文献   

12.
藤本植物是大写意画家喜欢的作画题材,明代的徐渭喜欢,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喜欢,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也喜欢。藤本植物包括紫藤、葫芦、葡萄、南瓜、丝瓜等等,若以绘画题材丰富而言,上述诸家首推齐白石,藤本植物也是他画得最多,其中尤以紫藤、葡萄为众,可谓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11)
正"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一首咏梅诗,道出了北宋王安石笔下《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那种超凡脱俗的魅力。梅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开于岁末早春严寒之时,花色绚烂,以其所具有的忠贞、高洁品性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如北宋爱梅成痴的林逋,在草庐前遍植梅树,终年与梅、鹤相伴,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在我国绘画史上,历代画梅名家层出不穷,如被称为"墨梅始祖"的北宋衡州画僧释仲仁,还有南宋的扬无咎,元代的王冕,清代"扬州八怪"中的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明代亦不乏画梅高手,且看——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20,(10)
正齐白石以擅画草虫花鸟、水族虾蟹闻名于世,所画雏鸡也非常出众。徐悲鸿非常看重齐白石画的雏鸡,曾写信求画"三两笔之虾蟹小鸡,请多作几幅"。齐白石画雏鸡之所以成功,是花费了一番苦心的。他曾在一幅《雏鸡图》上题句:"画过八千绢,方不似鸡子,不似而似,乃真是。"当然"八千绢"有夸张的成分。齐白石画雏鸡不仅笔墨高超绝伦,稚气天真可爱,更有"多子"的吉祥祝福寓意在里面,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居住在扬州,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这其中,又以画竹的成就最为突出,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享年72岁,这在清代已经算是长寿者了。那他何以能如此高寿?其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在郑板桥位于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大门上,有一幅由郑板桥亲手所书的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寥寥几个字,高度概括了郑板桥以粗茶淡饭为主的日常饮食生活,而这也被视为他获得健康长寿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齐白石不仅是大画家,同时也是近百年开宗立派、屈指可数的大篆刻家。傅抱石称齐白石的篆刻是"霹雳一声,开始了中国篆刻史上的新页",可谓评价甚高。其篆刻单刀直入,不削不作,刚健超纵,独树一帜。齐白石自谓:"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篆刻十分自负。身为赵之谦、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画坛自画像画得最多者,当推张大千,粗略统计,有百幅以上。与张大千相比,齐白石的自画像就少得可怜了。据辽宁省博物馆有关研究人员介绍,齐白石一生只画过一幅有白石翁亲自题识过的"少年自画像",而这幅自画像至今尚存辽宁博物馆内。2017年3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辽博馆藏齐白石绘画精品展,展出齐白石400多件作品。这是两家博物馆为纪念齐白石逝世60周年  相似文献   

18.
顾佳勤 《收藏》2016,(5):40-45
正谭建丞(1898~1995年)号澄园。13岁受业于同乡前辈吴昌硕,并在吴昌硕的基础上另辟新境,亦以"四绝"名重吴越,被李苦禅誉为"江南第一擘"。湖州博物馆珍藏谭建丞84岁至85岁之间创作完成的十多帧家乡湖州风物的书画小品,均绘于边长30~40厘米的小幅宣纸上。画里山水澄和,风物闲美,盈尺之间作画、吟诗,颇具卓识,是谭老对家乡情感的倾注,是画家个人情感的珍藏。  相似文献   

19.
季英伦 《收藏》2014,(1):178-179
梅花,又名五福花,象征快乐、幸福、和平、长寿,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被赋予深厚的道德内涵。梅与兰、竹、菊尊称"四君子",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有花魁、花中气节最高坚之称。梅花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人格的写照,有国魂之美誉。梅花凌风傲雪、先春而发的高尚品性,是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伟大精神的象征,也是历代画家经常采用和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在我国,梅花入画自唐代有千年历史,到宋代有《梅谱》《梅花喜神谱》等描绘、研究梅花的专著岀现,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岀现了诸多杰岀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6,(3)
正花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川炉所铸梅、兰、竹、菊四君子花钱更是别具一格,其中的魁首便是"梅"钱。笔者所藏一枚"梅"钱正面为一树梅花,背面是精美的楷书诗句:"而今来问和羹事,先向百花头上开。"该钱直径50毫米,黄铜铸造,雌刻精美,古朴雅敛,品相精良,应是清代此类花钱中的上品。梅与松、竹被誉为"岁寒三友",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梅花种种美好的寓意,梅花在传统的吉祥纹样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古代花钱的价值,除了与它的年代和稀缺性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美感和寓意。这枚四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