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主张,一种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战争,其根据是当时中国社会基本封建社会,阶级基础是农民,打击的对象是清政府。第二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市民运动。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农民革命。  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太平天国主要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等出身农民家庭,参加运动的主要是农民阶级,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实行的政策基本符合农民利益,打击的对象是封建地主、清政府、贪官污吏,因此它是农民战争,但又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带有反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农民战争的评价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有人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落后倒退”,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则是“阻止了中国的后退”;还有人认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太平天国不打外国侵略者而一如既往地武力进攻清政府,还和英国侵略军头目拉拉扯扯……其结果是加速了清政府对外战争的失败……所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客观历史作用绝不是延缓了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在论述义和团盲目排外色彩时,有些学者认为:“义和团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还要根绝一切与近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局限性使革命队伍日益受到封建主义的侵袭,滋长了保守、迷信、享乐、皇权等封建思想意识。其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严重,家天下、迷于权势、争权夺利和生活腐化,以致内部流血内讧,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旧式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制度。同样,义和团也无法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归宿,他们英勇反抗,拼死奋斗,仍不能赶走入侵的帝国主义。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笼统的和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笼统排外又是封建蒙昧主义的突出表现,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使反帝斗争陷于歧途,悲壮失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表明,封建皇权主义和笼统的排外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华。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对太平天国革命史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现将讨论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几个问题,简要综述如下: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曾有过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革命仍旧是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由于得不到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由农民革命本身所带来的弱点,从而也就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革命的基本群众是农民,革命的组织、要求以及它的土地纲领也都反映了这个农民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与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二十年中,处在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略、力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资本主义的侵略,太平天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和民族的尊严。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是怎样提出和实施独立自主原则?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缺乏本质的认识,为什么能采取与清政府根本不同的反对侵略的政策?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清王朝的农民革命战争。这次革命运动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开始,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为止,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先后攻克六百余城,席卷了半个中国。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外历史所罕见。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颁布了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口号,把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重要准备。但是,这次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同过去历次农民战争一样,因为“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党的正确领导”,无法克服农民阶级内部存在的各种弱点,犯了许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最终侵略者与清政府的联合进攻所扼杀。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而且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打击也是十分沉重的。太平天国反对封建神权的斗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分析这场斗争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深入研究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引伸出正确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革命是发生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农民阶级反清反封建斗争,历时十四年,势力及于十八省,规模之宏大举世空前.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自身的解放,浴血奋战,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永远为后世所景仰.但这次革命由于阶级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指导思想——洪秀全的革命思想,不可能不局限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范围之内.洪秀全并没有向西方寻找真理,他的革命理论不可能有近代“民主”、“平等”的内容.他只是利用“皇上帝”的权威去否定旧皇帝,用一个新“真主”来实现我国远古“大同之世”的理想.而这个意图并没有达到.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阐述中国近代史的专著和探讨太平天国革命史的论文,对这次农民战争给予了不恰当的拔高,以致对于这次伟大的斗争未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对洪秀全的革命思想进行一次新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倡导者 ,他公开反对天主教会 ,把矛头直指罗马教皇 ,引发了德国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而使他成为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家。但是他反对农民运动 ,最终成为封建诸侯镇压农民战争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一八五一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一场阶级大搏斗。在这场伟大的农民革命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表达了起义农民昂扬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而且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答:胡司战争是捷克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主、特别是德国教俗封建主压迫剥削的战争。欧洲中世纪的农民战争当时都较短暂,唯有胡司战争从1419年爆发到1434年失败,前后达十数年。它为什么能持续这么久?又为什么终归失败?这必须从斗争双方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力量的变化来考察。胡司战争发生于十五世纪上半期,当时还处于封建制度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没有产生,因此反封建斗争的结局还不会对封建制度有所  相似文献   

12.
1851年在金田村所暴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起义前后,革命的农民在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领导集团。“这个集团的结合与分裂,决定太平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本文试图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的背景、性质与后果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农民革命色彩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在史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建设.虽然因太平天国农民本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他们的史学未能形成体系,便很快在清廷的镇压下遭到了扼杀,但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外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这场革命得到了外国友人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数以百计的外籍军人还先后参加了太平军,成为和中国人民一道团结战斗的“洋兄弟”。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是中外人民友谊史上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吴鲁耿 《文教资料》2010,(26):123-126
近代中国伟大的反封建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始终伴随着浓厚宗教气息与神学的光环。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原始基督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造,结合传统的谶语、巫术、自然气象,最终演化成以“风雨雷电露”等气象称号封赐领袖为主要特点的圣神制度。在太平天国上升阶段,圣神制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却也成为下降时期天朝陨落的重要的思想根源。圣神制度渗透在太平天国政治、经济、军事官职诸领域,于其的兴亡之影响,亦至深至巨。本文将从圣神制度这一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制度去研究太平天国兴与亡。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近代的旧式农民战争。回答1~3题: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旧式农民战争,主要表现在A.采取农民造反的斗争形式B.主要担负反封建的任务C.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D.以建立小农经济为目标2.同以往的旧式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显著特点在于A.担负反侵略的任务B.接受资产阶级的领导C.向外国寻求反封建主张D.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斗争3.下列对两次运动相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①发生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的历史关头②具有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③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太平天国在其长达14年之久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而且在化和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太平天国化与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太平天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其化与教育改革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更体现了进步的平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的化与教育改革又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接受了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理论,企图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结果失去了广大农民这一同盟军,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有了新的觉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终因他的阶级局限,最终未能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因而太平天国是一场旧式农民战争。但中国已开始了迈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国门已经被轰开,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成为太平天国不可回避的问题。史学界公认,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是农民战争史中的新课题。对此问题,有论者  相似文献   

20.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在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1851年在金田村所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太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御、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内讧”削弱了革命声势,清军即乘机反扑:在皖北,清军陷三河,困桐城,逼安庆;在长江沿岸,湘军陷武汉、九江,逼安庆;在江南,清军逼近天京,再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相呼应,掘长壕围天京。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的形势,天京、安徽同时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