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采集了我国1996—2005年社科类期刊有关文献的统计数据,对海德格尔在所述10年中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引进影响度、引用度、研究度等指标作了结构分析。分析袁明:在引用度与研究度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当比值低于某个数值时,可能会引起影响度的下降;中国在所述十年中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艺术、语言等领域;将海德格尔思想与欧关思想理论的对比研究主要在欧洲大陆哲学的背景下进行;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思想理论的对比研究集中在与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对生一词及其主要思想直接来源于张祥龙教授对海德格尔的研究,但它却是普遍地存在于中西古今的各种哲学思想中。在与二元对立思维进行区分中可以显示出对生思想的"前二元对立"性,从而筑造起了其与海德格尔哲学进行对话的平台。而在对生思想与海德格尔哲学遭遇式的对话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4.
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个问题.在传统哲学中,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力图为真理奠定-个存在论基础,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说法,从中可看出前后期思想转向.本文旨在分析这种转向,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其论及价值的文字中,海德格尔表现出一种消解"价值"的印象。其实,海德格尔关于价值是物的现成的规定性、价值是"起作用"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善恶的阐释,仅仅关涉事物价值,他并没有在价值的丰富性方面继续进行思考。海德格尔是在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初的意义上讨论存在的,在他那里,存在已不是物之存在,更不是物的价值之存在。相比较而言,与海德格尔的个人关系及其思想关联都很密切的舍勒,对价值本质的独特性、价值类型的丰富性以及价值比较的级序性等等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对二人关于价值的思想交锋进行重构,也许可以对海德格尔消解"价值"的误解构成一种"消解",即,海德格尔并没有完全或坚决地消解"价值",他只是反对说"价值之在"而已。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庄子的"齐物论"和海德格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生态美学生态平等观的古代阐释。庄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栖居"实质上就是审美栖居。而其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也与当代生态审美相贯通。庄子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为今天的生态美学理论发展和我们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是一位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家。他不但关心这一研究目标,而且致力于探索达到这一研究目标的方法,这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呈现出很大的原创性和启发性。本文拟从他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着手,对其中主要思想作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思想灵魂以其《逍遥游》游于古今中外,文学家说他是最真实的诗人,哲学家说他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美学家说他有最高的艺术精神,诸说不一,角度不同罢了,但其本质都是意在体现一种至高的境界,或者说是一种理想人生的状态。从艺术的角度讲,逍遥游不仅包含了艺术的精神,而且同艺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试分析这种联系,同时求证逍遥游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两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庄子的幸福观各有特色,本文从幸福的物质维度、精神维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孔子、庄子都热爱生命,对物质需求不高,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孔子追求的是道德理性的内在满足,强调共乐;庄子追求的是单个人的心灵自由,精神逍遥。文章从孔、庄的生活背景、各自生活经历和理想人格观角度分析孔、庄幸福观的差异性原因。两者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7.
文气说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理论源流关系的梳理来看,基本认定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中国文气论的思想渊源,很少提及庄子哲学对文气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中国后世文气理论的影响,庄子远较孟子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把庄子"忘己以体道"的思想同伽达默尔"一个人只有失去自身才能发现自身"的思想加以比较.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一个观点:与一件艺术作品遭遇,就是接受一次"冲击".运用伽达默尔的思想走近庄子,可以得到一种道家诠释学."冲击"的哲学意蕴何在?柏拉图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亚里士多德进而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但"并不终止于惊讶的对立面",即惊讶的消失.庄子与伽达默尔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哲学的源头处:一种惊讶的状态.在惊讶的状态中,我们陷入未知领域之中,失去了置身于熟悉领域之时的确定感.无论是在庄子的认识论,还是在他的伦理学与美学思想中,忘己都是体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以生命为本位,对现实人生面临的忧愁、烦扰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庄子认为,休闲乃是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庄子的休闲哲学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文章从自然、社会、人生等视域,对庄子的休闲哲学作了系统探析,并对其淑世当下的现代价值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作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