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龙形自发功     
龙形气功属气功中动功功法之一,在《峨眉十二桩》中有龙形记叙,但目前练此功者已不多见。此功法是根据我国著名武术家,骨科专家郑怀贤教授所传习的八卦掌、龙形拳、龙形剑、形意拳等套路动作,汇聚气功要领,摹仿龙的形态动作,结合临床治疗的练功需要创编而成。龙形自发动功是以长期医疗实践中对运动创伤康复者特别有效的一些动作编组而成,抽取龙形太极动功中的动作作为导引式,结  相似文献   

2.
从佛典文学看佛教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女性观不仅涉及佛教队伍中大量的女尼问题,还反映了佛教如何看待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槃为解脱,提倡"无生",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前列.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就被当成"性"和"欲"的化身,淫逸、放荡的源泉和邪恶的标志.小乘佛教认为"为女人不得作佛".大乘佛教虽也在一定程度继承了小乘佛教的女性观,经典在与日俱增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洪流的猛烈冲击下,给女性相当高的地位,即使女性为淫逸之源,但只要接受佛教之开化,照样可以悟道成佛.这种抬高女性地位的观念除了与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外,又与天竺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巨大惯性,有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4.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研究云南佛教质量精到又最有影响的学术名著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以下简称《佛教考》)不仅开启了云南佛教研究的先河 ,也为中国宗教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陈垣先生曾说 :“论文之难 ,在最好因人所已知 ,告其所未知。若人人皆知 ,则无须再说 ;若人人不知 ,则又太偏僻太专门 ,人看之无味也。前者之失在显 ,后者之失在隐。必须隐而显或显而隐乃成佳作。又凡论文必须有新发见 ,或新解释 ,方于人有用。”(1 ) 《佛教考》正是这样一部隐而显又有新发现的佳作。(一 )搜罗广博 材料丰富史料是治史的基础。“竭泽而渔”是陈垣先生在讲课中…  相似文献   

6.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始,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开始。佛教在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使之广为传播,佛教建筑也因此兴起和发展。经过数百年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渐淡化,世俗内涵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当代佛教伦理只有与目前的世俗生活相结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从观音信仰在我国传播、宁波港之崛起及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之形成、印度佛教之衰亡、历代帝王的推崇等四方面论证了普陀山岛佛教名山之成因。  相似文献   

9.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以其丰富内容覆盖很多范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继而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饮食文明是文化根基的一部分,在“食”之内容和“品”之形式上,均汲取了佛教中的“实用”因素,并与时俱进地发展融合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饮食文化。佛教在传播的同时,也为中国饮食文明平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1.
大同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和观音堂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旅游资源。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分析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构想,以期为大同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冈石窟景区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现状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语法和拼写错误、翻译的不一致性及过度一致性、中国式英语以及对原文信息不恰当的增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旅游文本汉译英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舞龙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象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在全球华文教育视角下总结了其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阐明了舞龙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在全球华文教育视角下推动舞龙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云冈文化是大同地方文化的总称,代表了大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形貌。云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其形成和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云冈文化是大同最具地域性、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文化,也是大同文化品质的最高体现。新云冈计划启动后,云冈文化应当被重新审视和认识,各文化单位应当倾力合作,将云冈文化打造成大同市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5.
对龙舟竞渡仪式的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龙舟竞渡中包含着对龙图腾的崇拜,竞渡的缘起也与这一崇拜密切相关;依据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的宗教本质四要素理论,认为龙舟竞渡仪式为宗教性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个象征体系,包含着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和社会象征符号等诸多因素,龙舟竞渡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其传递象征意义的方式。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项宗教性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促进中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社会群体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6.
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野外调查、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早在商代,就有“舞龙求雨”的记载;2)东汉时期“鱼龙曼延”之戏,得到传承和发展,并成为皇家贵族的娱乐节目;3)元朝时期舞龙运动已从根本上摆脱了以“求雨祭祀”为目的活动,彻底转变成民间娱乐活动;4)而今的舞龙运动已被纳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舞龙运动在标准化竞赛体系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具有现代舞龙特征的舞龙标准在汉代就已出现。舞龙运动的现代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标准化、竞赛体系标准化、场地器材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四个方面,但在标准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标准与多元、竞技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指出,应建立舞龙运动员、教练员技术等级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传统舞龙的竞赛体系,竞技舞龙的发展应以传统舞龙为基础,而传统舞龙的发展也需要在竞技舞龙的竞赛体系框架内加以改造创新  相似文献   

18.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入手,探讨中国舞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发挥其在华夏民族中的精神纽带作用.研究认为:舞龙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已跨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另外,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舞龙运动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纽带的实质,就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问题,它也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冬奥背景下冰上舞龙的呈现以及推广策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冰上舞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彩绚烂的展示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影响,加大冰上舞龙的展示、宣传力度;依托冬奥平台,奠定冰上舞龙的群众基础;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冰上舞龙赛事化、国际化发展等推广策略。通过研究,以期为冰上舞龙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