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曾经出现过众多社会思湖,但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前者是80年代思潮的主流,后者是如年代思潮的底色。从激进主义到保守主义的转变有思想自身演变的线索,更有现实的原因,因此都具有历史的理由。考察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互动有助于理解社会思潮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通常,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中,“自由主义”被作为“三大思潮”之一来研究,对此笔者有一疑问:“自由主义”究竟是“思潮”,还是“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学术界“思潮”出现与流行之因:“自由主义”含义的模糊性;“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自由主义”本身具有的缺陷四方面的介绍,论证了使用“思潮说”的矛盾与不足,并在文末提出自己的见解——“非思潮”研究无疑更符合历史事实,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21世纪之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历经150余年的嬗变,现已成为中国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文化保守主义在思想与实践层面发生了新嬗变:读经运动风起云涌;祭孔活动不断升格;各种纪念峰会频频召开。新世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清廷的闭关体制虽然被冲开了缺口,但“闭关锁国”思潮并没有得到清除。这一思潮在战后的惰性延续,表现在经济、化、海防和外交诸方面。其延续的原因,主要是华夷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和清廷统治在政治上的神经脆弱。这一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在近些年的传统文化热或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股思潮,似乎中国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中国及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21世纪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等等,这种思潮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复古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我们弘扬、复兴“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复古”,而是为了“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无论是学者、政界领袖还是下层民众,对此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数量可观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论著得以出版,如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李世涛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反映民间、民众民族情绪的成果有宋强、张藏臧、乔边等著的《中国可以说“不”》、李希光的《妖魔化的中国背后》、房宁、王小东、宋强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等。这种海内外、上下均对民族主义形成广泛关注、民族主义问题持续高热的氛围,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检视与探讨。2006年,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主题,先后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的成果,既是对前十多年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我们相信也将对今后深化与拓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隋文涛 《文教资料》2009,(33):102-103
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思想界始终处于西化思潮与反西化思潮的激烈争辩中。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了反西化思潮的一簇萌芽。在诸多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阐述《青鹤》与国粹派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一直是作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对力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杨朔《樱花雨》的“诗化”“点评”,是毛、杨在散文美学理念上的一次碰撞与碰撞之后的神通,所引发的60年代初期的散文“诗化”思潮,是历史机遇的一个必然.杨朔“诗化”的理论及引发的散文“诗化”思潮,在散文回归中国古典“诗”的艺术传统与创造“载道”、“言志”兼容的文本两个主要方面,为当下散文诗性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漠视的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思潮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揭开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序幕。由此迄于20世纪初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社会主义”的中文译名,是这一思潮在中国社会展开的初始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有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作为求强致富、维新改良、社会革命的附属物被传入中国的,其时它虽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又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内容。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展开,不仅刷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面貌,而且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文化上突出了中国社会处于近代阶段与水平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末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西方背景,因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不过,在中外的保守主义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巨大 的差异,而中国的保守主义也未能在我们的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思想回归传统的保守思潮声势日益壮大,有论者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这一概念是否科学、确切尚有争论,但这一提法涉及到一些实质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反思,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经世致用思想的功利色彩所带来的改革行为的短期性、在中西文化交合中的局限性、改革程度上的浅薄以及其在社会上的认同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经世致用思潮对中国近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维新作为一次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席卷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之窗。作为具有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其来源极其广泛。经世致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等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的涌现对维新变法思潮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彭平一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一书对近代中国100余年启蒙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其发展走向作了五个阶段的划分。该书始终把民主和科学的传播置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主流位置,并揭示了中国近代启蒙和救亡互为有里,并辅并行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将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遗憾转化为对现实的忧患的抚今追昔初衷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