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在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工作,主要任务是编辑两个言论专栏。我干这行当有五年了,以前在稿源上不曾有什么问题,但最近可不行了,投稿者寥寥,可用者更少。以前,大批稿用不出去,我退稿时左抱歉右包涵;现在,我得挨门挨户去偶,去求,去说,“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救救急吧!”我以为这是很偶然的、很孤立的现象,比如嫌我们报纸名气不够,嫌给的稿费太少等等。于是我打电话到一张全国顶大的报纸那里,请熟悉的编辑帮帮忙,至少把用不出去的稿子给我们两篇。那老兄在电话里说:“你可算找错了地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3.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4.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5.
一位同我有联系而未曾谋面的青年编辑,今天给我寄来一份样报。样报是复印件。附来信说,报纸的经济情况不好,今后如发文章也不能再寄样报了,这次的复印件是自掏腰包给我印的。还有一些道歉的话。我看了很感动,也很感谢。我倒也不在乎样报。只是我不明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晚报,怎么会如此拮据。难道就要从几张样报上省下钱来?而且,给作者寄样报,也算是很老的规矩了吧?现在也不要了?于是我想到有关的一些旧事。前些天我要把楼上居室的杂物移一些到地下室。在我收拾抽斗、书柜时,见到两个大信封,和我的一些笔记、卡片等稍有…  相似文献   

6.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8.
“嘿嘿嘿!我这个小报的小小总编,有什么好写的!”在地区报界中广受称道的湖北《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一听说我要采访他,连忙幽默打趣,不愿多谈他自己。正面出击未成,只好先来个“迂回战”了。我来到《孝感报》编辑部。年轻的同行们坦诚相待,高兴地向我夸奖自己的总编辑张仲彩。这个说:“老张领会政策精神快,点子多。”那个说:“他甘当‘摆渡人’,带兵有方,使我们年轻人进步快。”有的还说他当了总编,仍然“笔不离手”,每年都写出大小报道、文章几百篇。在与地区报纸总编交往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感叹,工作中有“两难”:报纸要办得上下都满意难;现在编辑、记者队伍的业务素质较差,要尽快提  相似文献   

9.
《汉川报》自1995年至今,多次被汉川市委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又被市委评为“五优”机关。究其原因,建章立制是报社兴旺所在。 汉川报社刚成立时,有一段时间,有些制度尚未建立或健全,曾一度编辑随心所欲,既没有年计划,又没有月安排,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每期版面用“填空”的办法把报纸填满,该突出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社会责任秦玉瑾人民日报2月24H《读者之友》版,刊登了该版编辑张善菊写给一名曾有轻生念头的同学的信,信中说:“记得那天上午,收到你的来信,(得知你有轻生的念头)可把我们急坏了。我们部领导立即让编辑赵佩珍同志给你们县教育局打电话……直到第二天下午...  相似文献   

11.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12.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我到鹤壁,鹤壁日报总编辑姚菊泉同志来看我。同行见面,话题自然就说到办报。姚总说他们市委书记李新民善于领导新闻工作,很会运用报纸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并说李书记前些时接受《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的采访,谈得很好,该报以《管好办好党报 党委责无旁贷》为题,发了半版。我请她把那天的报纸找来,读了一遍,感到确实讲得很好。 李书记首先强调党委必须重视报纸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他说:“应该很珍惜”党委机关报,“把这个舆论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好,这个地区的各项工作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加强对报纸…  相似文献   

14.
当通讯员“爬格子”十余年,有苦也有乐,可最让人感到头痛与无奈的莫过于到处找样报。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办的各类报刊越来越多,这确实给基层通讯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少报社重视通联工作及时汇寄样报、稿费以及学习材料,有效地调动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而有些报社在刊用通讯员来稿后,不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只是寄去在附;言往里写刊用日期,甚至不写刊用日【期的稿费单就算完事,通讯员只好到l处去找样报,往往找不到所需要的那张报纸。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刊用稿件的报社求助寄一张样报,这一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6.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17.
如何办好办活一张企业报,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使报纸具备“多功能”,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多功能”,就是把报纸宣传的触角,伸向企业的各个方面,这是办好企业报至关重要的一条。创办合山工人报之初,由于我们思想上认识片面,认为合山工人报是企业报,它的任务就是促进生产,全力为生产服务,它所刊登的新闻、文章、图片都应反映生产。因此当时整张报纸从一版到四版,版版见煤,篇篇讲煤。结果,报纸在全局十几个单位里,很少有人看,甚至有的单位半个多月还没拆包。究其原因,主要是把报纸的“功能”只放在“攻”生产上,未能做到“多功能”,结果事与愿违,使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喜欢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及时剪贴在剪报本上,一来留作纪念,将文章集中存放,便于珍藏;二来通过存阅,便于翻看学习,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但是,令笔者头痛的是投寄出去的文章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样报,自己既不知道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用,也不知道何时被采用,因此,收集见报文章常感困难。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为了节省经费,有的不但不给作者寄样本栏编辑:杨彩霞报,而且连给作者的稿费都省了,严重挫伤了业余通讯员的写稿热情,打击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笔者认为,报刊给发表文章的作者邮寄样报也是加强通联工作的一项具体措…  相似文献   

19.
报风和人格     
早在五年之前,我作为《解放日报》编辑,到华东某省的一个市组稿。这个市的宣传部长花了半天时间,和我商讨了在《解放日报》上出一个地方专版的选题,以及各篇稿件在版面上的布局以后,面有难色地说:“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等市委研究定当以后。才能拍板。”我不解地问这位部长,是一个什么技术问题。不料他直接了当地反问:“出一个专版文章,我们该向青报付几千元广告费?”这一问,不禁叫我大笑起来,忙解释说:“我不是来拉广告的。报纸登了你们的文章,到时候按规定发稿费给你们的作者,这个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了吧。”这位  相似文献   

20.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