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是新闻媒体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各地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天津市提出新闻报道要坚持“为先进典型让版面.为人民群众让镜头”,福建省提出精简会议报道,让基层新闻唱主角,河北廊坊市领导明确提出要“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这些无疑都推动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把“三贴近”要求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新闻宣传要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各级党报的重要读者群,也是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对象。把镜头对准农民、把版面留给农民、把笔触伸向农民,成了新闻媒体落实“三贴近”的举措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报纸的版面栏目设置要作调整外,对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以“三贴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成为宣传思想战线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课题。中央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三贴近”要求,专题研究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支持新闻媒体把镜头、版面更多地对准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这也对深化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闻分布论     
郭五林 《新闻界》2004,(6):72-73
中央提出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这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贴近”提出以后,各地媒体相继喊出“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新闻报道平民化”等口号,新闻媒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明显增加。但笔者通过对多个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长期观察,发现新闻媒体在落实“三贴近”时,尽管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离“三贴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杨琴 《今传媒》2012,(7):122-123
真正的基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新闻媒体如何走基层,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留给群众。当前的"走、转、改"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应从建立常态化机制,杜绝短期行为;关注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关注"大民生";把倾听民声舆情搜集结合起来;把"走、转、改"活动与提高媒体自身素质等等,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着力点,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视镜头要更多地对准群众”,这是温家宝同志在考察中央电视台时,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这不仅仅是对电视宣传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媒体的希望和要求。就是说,电视镜头中要更多一些群众的身影,报纸版面上要更多报道一些群众的事情,广播里要更  相似文献   

8.
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对报纸、广播、电视上的“三多”(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领导讲话多)啧啧有烦言。他们寄语新闻界把目光“聚焦”于广阔而丰富的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新闻界近些年来对“主人”的宣传是不够的。“三多”现象犹如顽症,报纸的黄金版面,广播和电视的重要新闻节目,几乎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一统天下”。有的报纸甚至把过去的一些好栏目如“群芳谱”、“在平凡的岗位上”、“凡人新事”等去掉了,似乎把宣传普通劳动群众当作一种“应景”“应  相似文献   

9.
杨琴 《报刊之友》2012,(7):122-123
真正的基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新闻媒体如何走基层,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留给群众。当前的“走、转、改”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应从建立常态化机制,杜绝短期行为;关注基层群众的恩想实际;关注“大民生”;把倾听民声舆情搜集结合起来;把“走、转、改”活动与提高媒体自身素质等等,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着力点,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03年,宜城日报社党委在强化倡导“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的办报方针基础上,为全面提高编采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水平,提升报纸质量和报社影响力,推出新举措,对编辑设置一块评报栏,由不值班党委成员每天审读评阅报纸,并将审读的报纸贴上评报栏,供全体编采人员共勉,加以改进;对记者设置外宣展示专栏,将每  相似文献   

11.
林娜 《青年记者》2006,(12):43-43
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多多倡导体验式报道不失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新途径。体验式报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既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体验式报道要走进生活,提高  相似文献   

12.
蔚莉 《新闻采编》2015,(2):26-27
自2011年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全国的新闻战线都刮起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满腔热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太原新闻界不甘落后,积极响应,基层蹲点调研、采写一线新闻,广大编辑记者踊跃到基层一线去寻找新闻的“活鱼”,特别是太原广播电视台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陈尊庆 《新闻世界》2014,(11):44-45
县级台身处基层,要开展好"走转改"活动,应压缩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开辟服务群众的小专题小专栏,将更多的新闻版面和报道空间留给基层农民群众。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方针和突破口。增强“三贴近”,对党报宣传来说,简言之,就是要树立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生活是新闻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当代传播》2003,(4):11-12
前不久,中央要求新闻媒体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把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和群众。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改进政务报道、提高新闻质量、拓展新闻广度与深度的难得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政务报道和提高新闻质量?如何从众多政务活动中挖掘出老百姓更关注、更有价值的新闻?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进一步改善政务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3年3月28日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指出,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4月3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把“三贴近”要求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力倡导“三贴近”、积极鼓励“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使“三贴近”在宣传思想战线蔚然成风。他又说,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中央政治局就某个新闻报道问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且作出决定,这是很少有的,足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同志就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卫  屈波 《新闻前哨》2009,(4):53-54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报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体验式报道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例。体验式报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的是热点问题,反映的是群众呼声,它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体验式报道的“零距离”再现,不仅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体验式报道在探索中不断向纵深推进,记者在参与、感受、再现新闻事实中还原了生活原态。  相似文献   

19.
"三贴近"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宣传工作的新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实践.如今,新闻出版单位都在努力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新闻宣传开始更多地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实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以腾出精力,搞好经济新闻。一些党、政部门的领导也提出,要减少领导人一般性活动的报道,多把笔头、镜头对准基层,对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这几年的会议报道并未见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互相攀比,争相亮相。有的部门把是否报道他们召开的会议,看成是否重视这项工作的标志。你报道了工业会议,那么财贸会议也得报道;你报道了交通部门,那也得报道城建部门。还有的请来市领导讲话,就更是规定一定要报道,否则,就说你瞧不起某领导,弄得新闻单位也无可奈何。最后,落得个逢会都去,逢会都报,会议新闻减不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