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是发达的信息时代,为媒体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广播编辑对本地新闻的筛选变得十分重要。广播新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像报纸新闻那样作长篇幅的深入报道。所以对广播而言,什么新闻可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百姓幸福指数,民生变化等等,就需要采编人员对新闻进行鉴别、选择,在大量稿件里筛选出优质的新闻,以保证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广播媒体现在是处在自力更生、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良好生长态势下,并且日趋崛起振兴,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时期,广播媒体还必须探索新途径和新思路,广播新闻编辑,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能够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处在振兴、崛起、自强和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成长期,也处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期。其要在新形势下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探究各种新方法、新理念。广播新闻编辑要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5.
祝长胜 《视听界》2002,(6):20-20
有人认为,新闻失实问题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顽症”。就广播新闻来说,由于缺乏严谨的新闻态度,忽视新闻规律,新闻失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广播新闻较之其他媒体的一个显著优势。一条新闻,谁先报道,谁就争取到主动,所以在广播媒体之间抢新闻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一点,记者都很明确。要在时间上占得先机,采写新闻的时间常常就比较仓促,往往不等新闻事实结束,记者就得往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要办好城市广播新闻,就必须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广播特色,创办服务本地市民、对受众有益、有用的新闻。从节目理念和内容方面,要注重时效,加大新闻评论力度,彰显广播优势。同时,也要密切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影响力,弥补广播的劣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有观点、有品质、可听性强的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7.
郑珑 《东南传播》2016,(6):137-138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这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厦门新闻广播在发挥广播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直播节目平台,加大民生热点直播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乔淑然 《视听纵横》2004,(4):111-111
面对媒体的激烈竞争,县级广播电视台既没有中央台、省台、市台的先进设备,也没有大量的题材可选择,要想办好的新闻节目,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地方特色,将新闻节目“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台在时下众多的媒体竞争中,如何彰显自己的优势,怎样更好地贴近听众,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做的口播新闻以形式新颖,现场感强,传递迅速及时,贴近听众,成为带有鲜明广播新闻特色的新闻样式,从而突出了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时代也在不断更新。定位一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用仪器对物体所在位置进行测量后所确定的位置。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就是节目的定位,广播新闻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促进广播新闻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媒体本身的需要,制定出广播新闻节目的相关政策,明确节目的意义和广播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新闻快餐: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新闻界》2003,(6):41-41
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多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要出彩,就必须发挥声音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文字和画面而言的。但是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比广播更形象、更生动。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呢?在十三年的广播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以为,“告知性”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12.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13.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民生新闻要想突出重围,首先必须找准定位。民生新闻报道,需要遵循"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一原则,还必须遵循广播新闻的规律,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必须"好听"。因此,广播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就是要取平民视角,做到好听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4.
任伟 《记者摇篮》2010,(6):63-63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看到,在广播传媒中录音报道在不断增多。录音报道的增多,是广播传媒与时俱进,提高新闻质量的需要。也是广播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有现场效果、有被采访主体谈话式的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那么我们作为广播媒体新闻工作从业者,应该如何发挥好广播新闻工作优势,做好录音报道呢?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地方广播要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切实加强广播新闻评论写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新闻评论精品,传递广播新闻的时代强音。选题要新、广、实,忌旧、窄、空首先,选题要新,忌旧。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和社会关注度,实现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的高度结合。这就要深入基  相似文献   

16.
张敏  张玫芬 《东南传播》2011,(4):118-120
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基本成正比,传播速度可以塑造某一媒介的声誉,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电话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与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实现了新闻播报提速,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随着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广播记者在选材、策划、报道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选取新闻亮点,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孙小平 《声屏世界》2011,(10):53-53
最快时间发布 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在当今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城市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快”字上做文章。广播对技术要求简便.较容易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因而,城市广播应多采用现场直播的报道形式.力争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取这种“先声夺人,分秒必争.以快取胜”的新闻报道方式,广播就有可能在本地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上领先于其他媒体。  相似文献   

18.
《河北广播》2006,(3):27-27
当前,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各种媒体之间的受众竞争。要加快广播事业的发展,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关键在于提高广播的核心竞争力。而要提高广播的核心竞争力,人是第一位的,必须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  相似文献   

19.
牛日成 《中国广播》2013,(11):72-74
近年来,一些地方广播电台面临着被冷落、新闻时段被挤压、广播新闻采访可有可无、广播新闻播出模式落后、舆论监督乏力等现实问题,其生存和发展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本文认为,坚持“新闻立台”的原则,打造强势新闻,扩大广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广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姜燕 《新闻前哨》2012,(7):117-117
地方广播媒介在经营管理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优势。过去被大家公认的快捷、方便、覆盖率高等特点,是当前所有媒体基本可以实现的共同追求,不再成为广播的独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媒体的优势被大家公认为地方性、互动性、低成本。有研究表明,受众听广播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亲切感、归属感,而这一点只有地方广播电台才能满足,因此,地方广播媒介要异军突起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