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东北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3.
"东北二人转小帽儿"实际上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东北民歌小调,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月牙五更》等经典小帽儿曲目的分析,而将二人转小帽儿的作用、唱词风格、旋法曲调、节奏节拍、表演形式等进行阐述,意在引起更多读者对二人转小帽儿这种音乐形式的关注,进而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参与欣赏与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4,(83):23-2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丑角艺术进行了阐释,指出其具有全民性、插科打诨等狂欢化特征,是一种丑角的舞蹈,平民的狂欢。研究旨在为东北民间诙谐艺术研究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正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反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解读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作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乡土气息浓郁。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的"土特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一枝非常有特色而且很显眼的奇葩.东北二人转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艺术价值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一些二人转艺人的不断努力,二人转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而观看二人转表演也成为了娱乐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重点从东北二人转的概念和表演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却日渐被艺术边缘化,并且出现了“一方面东北二人转红极一时,一方面又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受到观众和社会的质疑“的奇怪现象。这种社会现状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我们看待这种现象时所应持有的态度——理性看待、宽容对待、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0.
从女权主义视角透视当今中国之韩剧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韩国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在我国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媒体称其为"韩流"。但对作为"韩流"中重大文化现象的中心—韩国电视剧的研究成果远远落后于当前文化消费的需要。拟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韩剧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诠释,力求通过女权主义这一视角,解读韩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一词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而在语言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东北"一词又表现出更为广泛的使用频率及高频的组合能力,说明了"东北"一词较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具有的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趋同心理,也是人们现实交际的自我调适,使得"东北"一词具有与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中,约翰.菲斯克可以说是领军人物,他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与解读总结出来的。作为"过度的大众文化接受者"的粉丝也因为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成为菲斯克关注和论述的重点之一。在他的笔下,粉丝们一改肤浅、无知的形象,化身成了"主动的"、"热烈的"、"参与式"的文化生产者。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是东北的一种地方小戏,近年来其影响却遍及了全国。它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原因当然是多元的。其中二人转语言的艺术魅力不容忽视,其特有的东北方言、幽默性、生活化等都是它被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一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而兴起的文化,它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等特征。而自199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1届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无疑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因而也相应具有了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二人转艺术是一种二人搭档载歌载舞、"转进转出"、以东北方言声韵演唱短篇故事的表演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类型以二人转(双玩艺儿)、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主,无论何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千军万马就咱俩"的表演特色始终是该项曲艺的精髓。本文解析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特色,包括演员如何"跳进跳出"的完成角色身份转换,并且通过唱说扮舞四项二人转基本功的锤炼,展现出这项东北民间文化类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东北民俗的文学化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分析东北民俗文学中的神话、民间文学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出"母性创世""女爱男"等独具东北文化特色的故事基础结构。东北二人转作为生长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模式必然受到东北民俗的影响,二人转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深受东北民俗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以二人转《蓝桥》为例,深度分析了女主角蓝瑞莲的女性角色形象,印证了前文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新闻评论娱乐化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当下新闻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探析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原因需要从当下文化语境的重要方面——大众文化来研究。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不同,它以"大众"为幌子实现了文化的"媚俗",其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和接受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娱乐化。结合大众文化的理论和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实践是探析当下新闻评论娱乐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三种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身份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构成当代中国文化场域的主体,西方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美学和媒介文化研究为大众文化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资源,精英文化由于自身的优秀品格和特质而获得合法性,主流文化合法性的获得有赖于这三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但是这三种文化也面临着身份危机,它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二人转艺术成为北方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消遣节目。正当二人转热热闹闹的走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由传统单一的表演形式向多元化综艺性娱乐表演方向发展。本文从解读当今新型的综艺娱乐型二人转入手,剖析当代二人转艺术的文化转型成因,阐释当下流行的"娱乐型"二人转迎合广大欣赏者的受众心理,进而发掘整理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