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传统修辞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致力于语言显性形式与语义深层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指称、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因此,突破以往只从修辞角度对转喻的片面研究,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内,从概念、语法、语篇和语用四个角度对转喻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转喻”的不同认知功能,为认知语言学机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淑康  李克 《培训与研究》2007,24(9):125-126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转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过程,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借代"。转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植于生活经验中。转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转喻被视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段。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转喻与其它许多语言现象一样具有认知上的理据,即其产生及其意义的构建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做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转喻构建的认知特点,该文提出了以转喻构建的认知机制为依据、以意义为参照的转喻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这种异于传统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种用于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认知方式,转喻语言的使用必须适应特定的语境。本文旨在探讨语境对转喻语言选择与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刘则平 《考试周刊》2011,(26):37-38
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转喻的定义、普遍性、认知运作机制等的解读,并结合语言现象,探讨转喻在语义理解中的几种运用方式,从而可以发现转喻对语言习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转喻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思维方式。大量研究证明,转喻理论会触发人们的联想,是一种比隐喻更明显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对转喻应用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概念转喻理论的属性,增加阅读兴趣,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强 《考试周刊》2013,(21):98-98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思维方式,是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过程,比传统术语"借代"有着更加广阔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对学生转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对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转喻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为语言的输出和理解提供了信息通道。本研究以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载体,首先从修辞、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三个角度对转喻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英语新闻语言中的各类转喻现象,进而从经济性原则和修辞效果方面探讨新闻语言中转喻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关联研究,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观是以结构主义的空间邻近性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但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未说明转喻是实体间关系还是域间关系,未澄清转喻是否必须要发生指称行为,未探讨影响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形成的因素等。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定义不应忽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影响,概念邻近性转喻观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文章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转喻是用事物易于理解或易于感知的凸显部分来转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转喻的认知理据是基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喻可分为语言和修辞两种,其中语言类转喻可分为领属性和合成性两种,修辞类转喻则可分为明喻式、暗喻式、比拟式和借喻式四种。  相似文献   

15.
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根据抽象程度,转喻可分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语法转喻为高层命题转喻。通过对英语人体部位表达的行为代过程和感知代体验事件等高层转喻的研究发现,突出身体部位的功能是该类转喻的基本理据;借助转喻思维,身体部位表达由非转喻用法中的原始位置移位到更优势的主语位置。  相似文献   

16.
转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深刻的体现。对比分析是研究不同语言的常见重要方法。从转喻视角对比分析俄汉语词素义,可以较深刻地揭示俄汉语词素义与词义间的关系,即词的理据性,揭示俄汉两民族对各自词汇所指称的事物在认知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转喻概念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介绍了Radden与K·vecses对转喻生成类型的分类,并将之与认知心理学中的脚本联系共同分析行为脚本内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本文认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