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尝试运用复杂性科学重新审视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问题,即借助于非线性思维,从高校德育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德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两个角度,对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为该领域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习惯以德育思维审视学科德育,即着眼于挖掘各教学要素蕴含的德育资源。这虽然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科德育,但也使它陷入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出现附加式的学科德育,忽视教学方法的德育价值,忽视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遮蔽教师完整意义上的育人责任。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这是制约学科德育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德育视角转向教学伦理视角。因为教学是一项道德的活动,合乎道德的教学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教学的道德性应该是学科德育的内在要义。进而,实践学科德育要求教师立足并实现教学的本体价值;发展教学伦理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者的角色;关注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积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运用复杂性科学重新审视高校德育教学效力问题,即借助于非线性思维、混沌原则、整体性思维等复杂性思维,从效力决定、效力掌控、效力合成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德育教学效力问题进行透视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更客观真实的逻辑判断和更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为高校德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对教学行为的重新审视,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才使教学实践更合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科德育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当今上海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集中呈现了学科德育的阶段性成果;在中职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探索,尤其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高校,老师们通过学科教学开展德育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教学艺术曾经是一线教师很有热情思考和探索的领域,但目前在教师意识中自然被推挤到了边缘,教学艺术研究也因此而逐渐消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艺术"问题,立足于教育的立场,采取实践的取向,从行为学的意义上思索教学艺术的载体,并进一步把握教学艺术的思想精髓。经过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教学艺术的行为载体为教学设计、教学表达、教学组织和教学应对;教学艺术的思想精髓是融汇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中职物理教学要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对中职学生进行指导,不仅让他们了解有趣的现象发生的过程,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探索物理的奥妙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寻找有趣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重新审视物理,提高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王彤 《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23-124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天然的特殊优势,心理调节价值、行为约束价值、品德熏陶价值、审美养成价值是高校体育教学德育价值的突出表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树立教师示范形象,彰显道德内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优秀德育内涵等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德育价值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忠 《教师》2008,(20):8-8
新课程的理念不但对课程的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新课程也更强调德育的突出地位,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新课程下的的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新课程,创新德育的新方法,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审视两年来我省乃至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广大实验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欣喜地感受到 ,新的科学教学理念已在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行为 ,更多的实验教师学会了反思 ,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对象 ,重新思考自己与教材的关系 ,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和课堂环境 ,有意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表现为一些教师或固守传统的教学思想 ,或从问题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教师为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将学生放任自流 ,…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人崇尚理性智慧,追求理性人格,据此探寻知(智)性与德性的统一。古代中国哲人崇尚伦理智慧,追求德性人格,据此探寻德性与知(智)的统一,两种看似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实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二者共同追求人生的大智慧、大德行、大境界,追求知与识、识与智、智与德、德与行的和谐统一。今日重温两种教育思想,探寻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共通性,对我们思考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仍需重视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时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的真谛、大学的本质、使人生走向成功、提升人格的魅力都要求大学教育重视和加强人格教育。在大学,有效的人格导向应是教师的学术人格、教学人格、管理人格、伦理人格。如果我们大学教师能积极地建设自我、读懂学生、简约管理、实际帮助、珍言关怀,我们就能够逐渐建设起学生的人格大厦。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创造,教育首先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寻求生命的意义。教育要从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高效率的教育应该是源自学生对教师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人格现代化使教育面临三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从人类本性中寻求人格现代化的内在依据。二是直面历史与时代的叩问,既要从泛道德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又要防止落入西方科学本位主义的陷阱。三是摆脱封闭狭隘的人伦传统,实现道德视野的化转向,向开放性、普适化、义务性的道德人格超越。  相似文献   

15.
Quality of field experiences during teac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teachers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kill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both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predictors of self-rated teaching skills in student teachers for secondary schools in Germany (N = 443). As predictor variables for teaching skills after a field experience we assesse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he internship as well as personality traits, as control variables prio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abilities. The assessed quality feature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xplained more variance in the prediction of teaching skills than personality traits.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是东西方美育的奠基人。二者都认为美育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是影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庸”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原理。同时也是他们美育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轮功现象”的发生固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但与教育也有关系。表现在德育基础夯得不实 ,实效性较差 ;科学教育薄弱 ,国民科学素养不高 ;受传统价值取向影响 ,人格培养存在缺失。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切实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不应再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in adolescence and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using a large and recent cohort study. In particular,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ocus of control, self-esteem, and work ethics at age 15, on test scores at age 16, and on subject choices and subsequent performance at age 17–18. In particular, individuals with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or with low levels of self-esteem seem less likely to have good performance in test scores at age 16 and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at 17–18, especially in Mathematics or Science.We use matching methods to control for a rich set of adolescent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we find that personality traits do affect study choices and performance in test scores – particularly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We explore the robustness of our results using the methodology proposed by Altonji, Elder, and Taber (2005) that consists of making hypotheses ab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nobservables that determine test scores and subjects’ choices and the unobservables that influence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20.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教育现实对个性教育的忽视所造成的各种问题根源进行探索,以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教育原因,进而从个性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两方面强调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