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中县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湾岭镇大墩小学,创建于1952年。湾岭镇有3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那里的小孩都去大墩小学上学。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3个村的孩子要上学,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于是,3个村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达大墩小学。大墩小学的教师王文周、王升超,还有学校的教导主任王章林等,每天早上7点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孩子背过河,下午放学再将孩子送过河。几十年如一目,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02,(Z4)
1939年春,新生要上学了。那时,我们村没有学校,7岁的我跟着邻居到隋家村小学去“号书”(办入学报名登记)。我背着母亲为我缝的小书包,上衣两只口袋中装满了用砂子炒的苞米花,这是母亲专为我炒的,期望我念书能像崩苞米花那样响个不停。 学校有四个年级,三十多名学生,一名老师。我的课本是《三  相似文献   

3.
外婆的小路     
收假了,该回家上学了,像小时候那样,外婆又要送我。挽着外婆的胳膊,一老一少两个人,又走在那条田埂和树林间的小路上。记得小时候,暑假总要到外婆家住一阵儿。开学了,外婆舍不得我走,总留我住到上学那天,才一早送我直接去上学。小学离外婆家有十几里路,交通又不方便,要走一个小时。上  相似文献   

4.
胡乃泽 《初中生》2002,(1):86-87
1939年春,新生要上学了.那时,我们村没有学校,7岁的我跟着邻居到隋家村小学去"号书"(办入学报名登记).我背着母亲为我缝的小书包,上衣两只口袋中装满了用砂子炒的苞米花,这是母亲专为我炒的,期望我念书能像崩苞米花那样响个不停.  相似文献   

5.
革命老区河北省涞源县有个桃木疙瘩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张胜利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为了缴付每学期不到20元的书杂费,这个孩子甚至去卖自己和家人剪下的指甲和头发!临失学前,他给县领导写了一封信:“您今年打的粮食够吃吗?我爸他们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家里太穷,但我还想上学,念出书来象您那样为国争光!”共青团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遇上黑狼三哥我们村在很高的半山坡,上学要沿着一条窄窄的林间小路到山底下去。因为有狼,走这条小路时都喜欢结伴而行。我们苹果村很小,在山底下那个旺庄读书的,现在就我一个。我爸又从早到晚都在果园里忙碌,没法送我上下学。你想啊,从我家走到旺庄小学要两个钟头,回家要三个钟头,我爸哪有这工夫?我爸说:"都10岁了,成了个男子汉,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我有一个梦:在美丽的乡间,不仅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牧歌般的生动景象,更有一所所学校,有孩子琅琅的读书声……我上小学时,足不出村,背着书包,就可以把学上。那时候,一个乡镇有一所高中、七八所初中、几十所小学。孩子们上学不犯愁,学校的存在,更为乡下增添了生动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8.
司机马大大     
我在新生小学上学,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所以我和小区的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包了一辆出租车,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我们这辆包车的师傅姓马。马师傅大  相似文献   

9.
每当看到“师爱”两个字.上小学时的那些美好记忆就如山泉一样汩汩流淌。那时农村的学前教育还很不普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孩子连学前班也没上过就直接读小学了。入学时我不满6岁.对上学几乎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挎着母亲用粗布缝制的书包,跟在姐姐的屁股后面追着跑。第一天上课,我就尿裤子了。老师嗔怪着赶走围在我身边起哄的学生.把我拉进她的办公室,耐心地帮我撩洗干净后,把她女儿的一条蓝色短裤给我穿(虽然我是男生,但穿上还算合适)。老师的手是那样的温暖.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0.
陈强 《今日教育》2010,(5):40-40
我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  相似文献   

11.
尚立富 《教书育人》2004,(12):62-63
10月1日,我来到治多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治多中学。虽然正值国庆节,大多数地方学校正在放长假,可他们仍然在进行正常的教学计划,学校里有位叫仁青多杰的老师对我说:“我们这儿牧民孩子上学大多数是不自愿的,有些学生上学甚至可以说是被逼的。假如今年这个村有10个适龄儿童上学,就开始抓阄,必须保证有5个要上学,谁家小孩不上学就罚款,一般都在5000元左右。即使这样,有些家长宁肯交罚款,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关键是他们从上学的路上看不到太多希望.对孩子上学寄予的希望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7,(11):25-26
小时候上学.家离学校比较远。逢下雨天,乡村土路烂滑,父亲就下好面条用保温瓶装好给我送到学校,面条是他的最爱,所以他就送给我他的最爱。在那个村小学,在二百多个同学当中,我受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最高礼遇。其他的孩子要么冒雨回家吃饭,要么在学校胡乱解决后等待下午的课程。而我,并不感激父亲,相反,我却因他的张扬而羞惭。  相似文献   

13.
先说第一个人。他叫张朝南,乡村教师,朴实敦厚.典型的山里汉子。他有太多的事迹可以让那一方人永远铭记.为了二十几个学生能顺利上学读书,他变卖了所有的家当。住在学校里.苦苦地支撑着几个村唯一的小学。作为一个极贫困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他的工资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时代》2009,(12):40-41
西子姐姐。你好。我今年已经上四年级了.但爸爸妈妈还像以前那样送我上学.每次到校门口碰到独自来上学的同学.我就非常难为情。和爸爸妈妈说过好多次了。可他们总是不放心.我该怎么办啊?  相似文献   

15.
茶山情     
我们村有一座大茶山,那可是个“聚宝盆”呀!有鸟巢、毛毛虫、竹笋、蛇脱下的旧衣裳……每天上学,我们都要经过这里。我们村有一群小孩子,大的是13岁的英子,她自然是我们这个“儿童团”的“团长”。小的是秋满,才7岁,其他“团员”还有三妹、树毛、梦砣、蚊子和我。我在团里倍受照顾,谁让我是“团长”的妹妹呢?  相似文献   

16.
李佳丰 《少年读者》2008,(10):43-44
不知不觉.我在小学读书已经五年有余了。回忆这些年来,上学、放学途中的“苦”与“乐”,让我对交通颇有一番感慨。  相似文献   

17.
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在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非地震灾区、非少数民族地区都具有典型性。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具有时间短、规模大,相关合并工作同时进行,以兼并式和村乡合并模式为主三个特点;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在农村学生上学的安全性、农村家长的教育成本、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时间以及农村学前教育四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廉价校...  相似文献   

18.
【一】60年前,我出生在一个小乡村。那时尚未解放,村里还没有正式的小学,只有一个“村塾”,很像鲁迅先生提到过的“三味书屋”。哪个孩子愿意主动上学呢?没有。一开始,我也乐于在村里或田野上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将上学视为小鸟被关进笼中,恐惧极了。我五六岁上,被祖母、父母强行“扭送”到村塾里去读书。起初我也曾恐惧过,但几乎就在入学的一两个小时之后,我就感到了上学的愉快。第二天,我便很主动、很高兴地去上学了。而这一切都缘于我遇到了一位名师。塾师李先生四十余岁,高个子,为人和蔼且又有幽默感。我刚刚走进村塾,坐在课椅上,李先生…  相似文献   

19.
岑溪市马路镇地处高山之中,那里群山逶迤,唯一的教学点就是杨梅小学,它是马路镇大垌村小学的一个分校,距离大垌村约有4公里,距马路镇50多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学校建在大山的半山腰之中。该教学点的学生分散,上学路途遥远,因此仅有39名学生。在这些学生里,最远的回家路程要走4、5公里的山路。56岁的覃广胜是  相似文献   

20.
惦念     
薛涛 《小学时代》2016,(Z3):56-58
我写的第一封信是小学时写给弟弟的。我有两个弟弟,我们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过节。后来,我先上学了,不过放学时我们还是能在一起。后来,大弟弟也上学了。我俩放学回家,还能跟最小的弟弟在一起。我常常想,这辈子我们兄弟三个是不会分开的。我们期盼着第二年。第二年小弟弟也上学,这样,我们又能整天在一起了。第二年小弟弟准备新书包时,我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舅舅来了,把大弟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