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是传世最完整而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因此,王逸《章句》既是研究《楚辞》的最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应该注意的研究对象,要全面评价王逸训诂实践的得失,深入研究王逸的训诂思想及《楚辞章句》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有待于方正之家。今仅就王逸《章句》的内容和价值作一点探索性的工作。 王逸《章句》体式宏大,观其大要,有释词与释句两端。请分别述之。  相似文献   

2.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宋本《楚辞章句》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王逸《楚辞章句》在宋代流传的情况,它的版本源流,版刻款式,文句、篇目、章次的传异,并进行了必要的校理。通过考证可以看出:宋代《章句》流传既广,异本甚多,文句讹误现象十分严重。对今传的明翻家本《楚辞章句》更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以便更好地为楚辞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
林维纯先生“今年于《楚辞章句》1-15卷的前序,最有可能出于西汉后期宗 室大臣刘向之手”的新说断然不能成立;《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小序的“(王逸)并叙而注之”与《选集注.离骚经小序》此序及《九歌》《九章》等序并王逸所作”说毫无疑义,即《楚辞章句》19篇序全是王逸之所作。  相似文献   

5.
王逸《楚辞章句》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注释著作之一,其口语性强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东汉句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楚辞章句》串讲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对东汉被动句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王逸《楚辞章句》中保留了许多东汉的新词,它们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中初始书证较实际产生年代晚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一《楚辞章句》十七卷,后汉王逸撰。本书对楚辞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在诠释词义、阐说作品思想内容等诸方面,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为后人所称道。它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据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载,王逸大致曾于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举上计吏”,后拜校书郎,并参与东观校书事业。《楚辞章句》一书盖即完成于任校书郎期间。《楚辞章句》而外,其他著述《王逸集》二卷、录一卷,《正部论》八卷,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俱不传。西汉末年,有“刘向典校经书”,把楚辞整理为十六卷。王逸即本此十六卷《楚辞》,“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成为今本所传十七卷《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8.
葛文杰 《现代语文》2007,(5):126-126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人,后汉安帝元初(114一120)中为校书郎,顺帝时官至侍中。他所著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①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唯一注本。前汉刘向编《楚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代的文字都是一字一词一义,没有多字一词者。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天问》第一段和《招魂》第一段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代的字都是一字一词一义,没有多字一词。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天问》第一段和《招魂》第一段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11.
王逸《楚辞章句》有很强的抒情色彩。这与它的语言特点有关。其抒情性一方面是借助特殊的句子衔接来实现的;另一方面,语言修辞方法的多样性也避免了平铺直叙,强化了表情力。此外,语言上诗行造型特点,与对偶、排比等句式结合,形成了匀称协调、富于变化的风格,也有利于充分地表达情思。可以说王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为注解所能达到的抒情功能,适应了《楚辞》的“题旨和情境”。从抒情特征看,《楚辞章句》与《楚辞》本文形成了和谐、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楚辞章句·天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王逸对<天问>的阐释很有特色:王逸重视现实政治对作者创作的感发作用,并由时代背景切入作品的内部研究,以追寻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文本的本义;他认为作者创作作品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为了准确探寻作者的本意,王逸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读者自身的偏见,尽力客观地解释作品,而且也注意到了文本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   

14.
王逸的《楚辞章句》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也是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它在继承《毛传》以来训诂传经,吸收“传注”体训诂的长处之基础上,又多有创获,形成其独具的品貌。  相似文献   

15.
王逸《楚辞章句》对《九章》作时的表述有两种:一是作于怀王时,一是作于顷襄时。全面分析王逸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及其真实倾向、更正学术史上对王逸所持观点的误解,即本文创作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重言词注释内容和训诂体例的具体分析,从一个侧面研究和阐发了两者的训释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逸<楚辞章句>受阴阳五行说影响的一个方面是将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相结合,认为国家的治理、个人的修养都要顺应阴阳五行的规律;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说以自然现象比附社会人事,为王逸阐释<楚辞>中的文学意象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完整的注本,它把《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解释成"叩船舷"。本文根据文献证实,"枻"解释为"船桨"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楚辞章句》流传既古,亥豕帝虎,舛误甚多。余用明以来《章句》《补注》(“章句”部分)十多个刻本互校,并参验古注类书,对《章句》校勘是正,有一些收获。今略举二则,以示其例: 误而又衍之例:《招魂》“倚沼畦瀛”,王逸注云:“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曰瀛。”《章句》《补注》各本同;《文选》各本王注作“瀛,池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灜”。案:“瀛,池中也”之“池”字各本误,字本作“泽”。《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招魂》本句,又引“王逸云:瀛,泽中也”,则王注本作“灜,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瀛”,这才符合王注之  相似文献   

20.
洪兴祖校《楚辞》而撰《楚辞考异》,其中引《楚辞章句》“古本”22条。所谓“古本”,乃指六朝时《楚辞章句》传写本。从“古本”不但可以了解《楚辞章句》文句在六朝时流传的一些情况,更可以据以校正历代《楚辞章句》文句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误、衍、倒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