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格臻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更替,人格的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两个阶段。当前,生态文明代表了时代的特征,文明的转型,不仅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转型过程当中,也使得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塑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对农耕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进行反思,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塑造需要世人必须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珍爱之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实现人格的生态化整体转型.从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这些非生态人格要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获得生态内涵;从法权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法权人格应该在越来越普遍的意义上成为生态环境的权利主体,且使这个权利主体同时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人格生态化同时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权人格的生态化,是人格的整体的、历史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成为最为迫切的教育内容。而儒家的生态伦理里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践仁知天"的思想是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必要加大和增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逐渐养成生态人格而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6.
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所必须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三个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岳伟 《教育研究》2013,(12):10-17
无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或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体现为:提高认识,增进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的理解;促进观念转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生态人格,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公正,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良性的竞争机制;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实现自身的生态化、与其他手段间的协同配合、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经验等是走好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之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寻归人性"是其所是"的本性,积极推进生态人格的重塑和"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辩证审慎地探讨人性的确证方式并合理探寻人性生成方向,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