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大家在预习时提出了很多的疑问,是不是从小说中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 生:我读了好几遍,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越读越觉得本文不像小说,似乎更像诗歌。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宝藏     
我和书,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不识字,是爸爸妈妈拿书给我读故事,我也拥有一些外形看起来很奇特的书,我当它们是精美的玩具。接着,我和妈妈玩讲故事游戏:妈妈说几个词,我再把这几个词编成各种千奇百怪故事,我那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童话作家。后来,我经常把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里的情节画出来,装订成卡通书给小朋友看,我觉得这些书带给我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然后,我开始读带插图加拼音的童话书了,那些图画能启发我丰富的想象力,让整个故事变得生动起来。原来读书这么有趣!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最流行读校园小说了,大家都挺上瘾,我也不例外,这类小说  相似文献   

3.
杜老师:我在读汉语文本的时候,觉得冠字的读音很难掌握,例如冠心病花冠,应该怎么读呢?请您讲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年中,我通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重点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始学习时,我觉得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越读越觉得毛主席思想的英明、伟大,越读也就越想读,越爱读。但过些时候,思想上产生了矛盾:毛主席的话的确句句是真理,可我学习了以后,思想、工作似乎并没有什么起色,因此工作稍忙一点,就把毛主席著作放到一旁了,心想:还不如多看些业务书籍,可能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帮助会大些。但从报刊上看到人家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体会,我思想上又开展了斗争:人家学习毛  相似文献   

5.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开始写小说,第一本叫《恐惧炸弹》,是我拿去申请读研究所的一个作品。当大家稳当地拿专题、报告本去申请研究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不能交那么平庸的东西,所以要交一份有思想观念的小说。教授没有录取我,还是要重考。重考那一年,我非常快乐地写了30多万的字。我发现,创作原来是可以这样的无拘无束,如此的快  相似文献   

6.
蛋崽 《中学生博览》2023,(34):20-21
<正>沟通多次无果后,我破罐子破摔了,红着脸和她吵了起来。外公把粘好的小说按顺序排好后,拜托邻居的婆婆用针线缝好,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在我的书桌上。读初中的时候我迷上了看小说,武侠、悬疑、言情等类型不限,只要是小说我都喜欢看。但我妈非常讨厌甚至厌恶我看小说,她估计和天底下大部分望女成凤的妈妈一样,觉得孩子看小说都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答疑解难     
为什么我一开始学习英语时觉得很难,没有多大兴趣,可是到了后来,便有所改变了,反而觉得英语并不那么难学,很容易,还觉得英语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有兴趣?  相似文献   

8.
问我对自己小说形式变化的预测,不,不,这不能预测。对我来讲变化只是需要,本能的需要,不是理性的。别人看来,我的小说形式变化很大,我自己则感到太自然不过了,这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创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是靠想象力吃饭的,所以每次要努力创造不同的东西。不同不是问题,如果一个作家老是用同一形式编同一个故事,那么他的创作生命也就萎缩了。我写小说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小说是什么,写的时候不能考虑这个问题,只能按着自己的需要写下去。说我的小说跟张爱玲有点像,不,我觉得不像。现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写得好的就说是学张爱玲。对张爱玲评价…  相似文献   

9.
金诺兰 《大学生》2013,(17):61-63
正从2005年到香港大学读书算起,80后赵晗在香港生活了8年。这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女生,曾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读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仅仅工作了7个月,她就毅然辞职。回想当日,她说:"虽然我付得起房租、买得起漂亮的衣服,但是越来越不知道我是谁,我什么都有的时候就丢了自己,我觉得这样不值得,我并不觉得有任何成就感。你越走在梯队的前面,其实越没有自由,路越走越窄,然后我是被裹挟着的。"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刘老师推荐了一本好书——《青铜葵花》,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完,并写出感想。往年都是孩子他爸完成的,可这一次孩子非要让我读,说这是曹文轩写的,里面的文字实在是太美了。我想,连孩子都感受了书中的美,究竟美到什么程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青铜葵花》。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不过是一本少儿读物,没有多大可读性,顺手翻翻,却越看越有味,  相似文献   

11.
我因为要写《〈红楼梦〉中的“星命”学》一文,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原书,越读越觉得小说中的“命定”思想“遍被”全书,很值得研究。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探讨,所以在那篇小文中说了一句“另写专文讨论”。其实,这是大题目,可作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如我写的“红边”小文,只能是把问题提出来,用文雅一点的词表达,收做“抛砖引玉”。我愿意“抛砖”,能否“引玉”来,那则看人们的兴趣了。记得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  相似文献   

12.
鹿儿是一名读高中的住校女生,前几天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因为一些事情 吵了起来,但没有一个人为她说话,连劝一句的也没有,这让她很难受。鹿儿觉得 自己没有对不起谁,怎会墙倒众人推,越想越烦,越烦越郁闷,就算快期末考试 了,还是学不进去。事后,鹿儿分析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鹿儿是在外婆家长  相似文献   

13.
《当代职校生》2010,(5):46-47
GOGO姐:我很苦恼。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原来在农村读初中,读小学的时候,我成绩比较优秀。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良好,可是到城里来读职高之后,我就觉得烦恼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14.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不是我平时阅读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我细读了两遍。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二次阅读真的就像和老朋友重逢一样,我读得很  相似文献   

15.
<正>《外国小说读本》场景单元里配的《烟雨霏霏的黎明》这篇小说主题让人费解,又没有现成的资料好查,我前后完整读了五六遍,获得的理解各有不同。先是觉得是个写纯真朦胧爱情的,后来觉得是反对战争的,再后来觉得是写命运无常的,读了第四遍之后我又觉得是写无奈的。第五遍以后,我只读出一个词——"厌倦":昙花一现的火花,转瞬熄灭于无奈现实的黑夜。在火花一闪的瞬间,背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无际  相似文献   

16.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我家附近河岸那片美丽的景色: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岸上种的是好看的柳树杨树,路边会有人吆喝着生意,一片欣欣的景色。我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不要去河岸边玩耍,因为那里非常非常不安全,如果掉进河里没有人会救你。我突然觉得它不像我心目中的那么美。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说河岸边吆喝生意的人都不是好人,大家要远离他们。于是我又觉得那片地方生疏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课间偶读一古诗,感触颇多:古诗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为什么古诗会让人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呢?  相似文献   

18.
正俄罗斯式的辽阔而哀伤,总带给人百味杂陈的抚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是我最喜爱的篇目之一。这篇文本我已经教了4遍,也读了多遍,越读越觉得好。前几次读的时候,更侧重于赏析文本"写了些什么";而现在,换个角度,从分析文本"没写什么"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藏的默然的深意。在稍带寒意的浩淼的河面上,盖尔卡用尖细的小嗓门唱起忧伤又冗长的情歌——文中说"盖尔卡不熟悉任何儿歌,全靠从大人那  相似文献   

19.
由知而行     
尽可能取法乎上记者:您觉得研究生如何才能够进入学术研究之门呢?您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入门的?能不能谈一下您当时读研究生的情况?傅杰: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是1983年,考到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跟姜亮夫教授研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姜先生要我们注意两点,一是关于我们要看的书,在我们还处于入门阶段的时候他会明确说,哪些是需要精读的、哪些是需要参考的,哪些是"完全要不得"的。我们慢慢就知  相似文献   

20.
很难用具体的一个词来形容张晓晨,说他优雅,他有调皮的时候,说他慢性子,他有火爆的时刻,见到他两次,觉得每一次都给我新的发现,初次的沉静,再见的健谈,只能说他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杯品不完的茶,总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