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浙江残疾集邮家李少华先生于7月29日在珠海因工作意外而被严重烧伤住院治疗。李少华曾多次到上海参加集邮活动,1991年陪同孙传哲在上海举办"孙传哲邮票设计艺术作品展览",应上海市邮协邀请,作了《集邮给残疾人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的演讲;2001年又随"四达杯"报告团在上海作了《方寸灿烂,撑  相似文献   

2.
《集邮博览》2015,(4):27
瘦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2015年4月18日发行《瘦西湖》邮票。一套三枚的《瘦西湖》邮票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设计师史渊根据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的遗稿设计而成。孙传哲(1915—1995),浙江宁波人,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家,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设计群体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邮票设计生涯中,他潜心用力,辛勤耕耘,情系方寸,先后设计了150多套邮票,使中国邮票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气象万千,方寸之间辉映出祖国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3.
孙传哲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在40年中设计了t50余套邮品。孙传哲设计的邮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个性。刘广实说,孙老设计的邮品一看就知道是他设计的。孙传哲邮票设计思想的个性,就是“中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7《毛主席诗词》邮票全套14枚,这是继1967年4月20日发行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首套毛泽东语录邮票后,当年临时决定增加发行的首套毛泽东诗词邮票。《中国邮票史》第八卷介绍说:这套邮票的发行是计划外增加的。据设计者孙传哲当年写的《设计毛主席诗词邮票的几点说明》一文  相似文献   

5.
木子 《集邮博览》2015,(4):40-41
2015年4月10日是我国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图1)逝世20周年。孙传哲自1947年在中华邮政开始设计邮票,创造了我国邮票设计数量最多、被评为最佳邮票最多的记录。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邮资调整后发行的第一套符合当时邮资面值的《石舫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图2、3),就是孙传哲在他77岁高龄时为我国邮坛百花园培育出的又一朵清雅靓丽的小花,也是他设计的最后一套普通邮资明信片。  相似文献   

6.
1998年第12期《集邮博览》刊登何天盛《〈近代邮刊〉启发孙传哲设计金圆邮票去掉国民党党徽》一文,吴凤岗指出文章有误。 吴老说,金圆邮票并不是孙传哲设计的,更谈不上“去掉国民党党徽”的问题。 中华民国邮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是交通部邮电司下属的邮政总局领导管理同在南京的会计处和在上海的驻沪供应处,当时把邮票作为财务管理,因此在会计处下设邮票课(南京,3人),课长赵山明,他从1927年到1949年都在管邮票,解放后任邮电部邮政总局供应处  相似文献   

7.
刘方宣 《上海集邮》2003,(10):47-47
今年第6期《纪94-6"天女散花"逊于原图》,将徐悲鸿原画与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具体翔实比较,得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但文中据《民国艺术》而认为徐悲鸿原画是一幅油画,与事实不符。笔者在《许氏兄弟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10,(1):37-37
孙传哲(1916—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师。浙江宁波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两年后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师法徐悲鸿、潘玉良等。1947年考入南京交通部邮政总局驻沪邮政供应处,任专职邮票设计员。1949年转入邮电部,从事专业邮票设计工作。40多年,孙传哲先后设计了150多套邮票。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大师、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家孙传哲先生(1915—1995)诞辰百年,回顾孙传哲设计的邮票作品,不仅数量众多,题材丰富,而且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孙传哲一生潜心用力,辛勤耕耘,情系方寸,使中国邮票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气象万千,方寸之间辉映出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孙传哲,浙江宁波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两年后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邮票史》中,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设计群体代表人物"的孙传哲先生(图1),对故乡浙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担任邮票设计室主任时,就曾向邮票发行局的领导谈及发行杭州西湖邮票的心愿,当时因邮票发行计划等种种原因,他的这一心愿未能实现,但他对发行杭州西湖邮票一直魂牵梦萦,还以杭州西湖为题材绘制了一些图稿。  相似文献   

11.
提起孙传哲这个名字,集邮者无人不晓,尽管孙老已去世多年,但我认为有必要提及他,尤其是他对邮票设计工作的兢兢业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大家和一些邮票设计者去学习。这位大名鼎鼎的邮票设计师,自1947年以来为解放区和新中国设计了153套邮票(包括参加设计在内),占同期邮票的四分之一。孙传哲先生设计的邮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称他是高产邮票设计师并不为过。1980年在对建国三十周年发行的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选出的30套最佳邮票中,孙传哲先生设计的就达十余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为邮票的设计整整辛劳了40年,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人们喜欢孙先生设计的邮票,不在于他的名气,而全在其质量,他设计出的邮票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1949年7月,即上海解放仅一个多月,华东邮政管理总局委托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制一套《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二周年纪念》邮票,邮票图案由孙传哲先生设计。全套5枚,邮票的右上部是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肖像,用五角星作衬托,其余部分是雄壮威武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八一”军旗的引导下列队前进,象征  相似文献   

13.
J67《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邮票发行前,邮票设计者张克让曾在1981年第8期《集邮》杂志上发表《茅盾为鲁迅纪念邮票题签》一文:“我接受了设计这套邮票图稿的任务,决定用鲁迅先生一生倡导的木刻艺术,并请鲁迅的老战友题字。”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舞台艺术》是京剧题材邮票中最为出色的一套,设计孙传哲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我们还应知道,另有两人对这套邮票的设计取得成功起过关键的作用,一位是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另一位是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协助其兄为梅兰芳做了许多事的许姬来,他们都是通晓梅派艺术的专家。  相似文献   

15.
原艺珊 《集邮博览》2012,(12):26-27
设计《京剧净角》邮票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集邮总公司工作。2007年初发行《京剧生角》邮票,我和同事一起设计了一个本专题邮册,我负责邮册里的净角个性化邮票、旦角个性化邮票和《京剧经典剧目》纪念张本票的原画创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邮票编辑室主任王虎鸣,在总公司一位领导办公桌上见到了我画的那本纪念张本票,遂约我试试设计《京剧净角》邮票。  相似文献   

16.
孙传哲设计的邮票构思精巧,寓意深邃,在色调应用上具有深厚的功力和特色。他能灵活地以题选色,设计出的邮票有的绚丽多彩、瑰丽辉煌;有的清雅淡洁、古朴静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色调运用除遵循一般准则外,还富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3432页《J67-2邮票的原图》一文,着重介绍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交谈这帧照片的由来,但没有说到J67-1的原图。恰巧笔者手上有一篇剪报文章,标题为《鲁迅的断发照》,并配有照片(图1)。将这幅“断发”照与J67-1(图2)相比较,人物形态和所着服装基本相同,邮票设计者是否根据此照片重新绘制?  相似文献   

18.
宋晓文 《上海集邮》2003,(10):3-3,F002
《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是国家邮政局继《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之后发行的第三套"民间传说"系列邮票。这套邮票的设计者是著名连环画家、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高云先生。早在1987年,高云先生就与邮票结缘,以工笔重彩画技法创作设计了《旅行家徐霞客诞生400  相似文献   

19.
J67纪念邮票是为“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发行的。这套邮票共2种,其中20分一种采用摄影作品经邮票设计家再创作而成。以往在各类权威性的邮票目录中,此套邮票的原作摄影者是谁均未作注明。不久前,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刊载一篇署名沙飞的短文《我最后见到鲁迅先生的一天》,“J67”20分邮票的摄影情况得以披露。这篇文章的有关章节,在1998年第4期《喜剧世界》上也有刊出。  相似文献   

20.
1962年12月1日,邮电部发行第二组《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志号为纪92,全套8枚,孙传哲设计。邮票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4位科学家:即东汉的造纸技术革新家蔡伦(面值4分);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面值8分);宋代的地质专家沈括(面值10分);元代的天学家郭守敬(面值20分)。邮票的主图均为这4位古代科学家头像,头像左侧都标有他们各自的姓名及生卒年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