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2.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是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应用,是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呢?可能有的同学在学习了比例这部分知识后,对这个问题仍然弄不太明白。其实,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正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相似文献   

4.
[复习要求]巩固判断正反比例的知识,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复习过程]一、出示课题。提出本节要求(略)。二、复习解题关键和判别方法:1.解题关键。问: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答后板书:解题关键——正确判断)追问:根据什么去判断?(正反比例的意义)再追问:正反比例意义各是什么?指两名学生回答。2.判断方法。师: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它们扩大、缩小时,各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种规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呢?答后出示  相似文献   

5.
王冬娟 《江苏教育》2006,(3B):35-36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准能很快判断表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相似文献   

6.
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时,应抓住“两个变量一定量”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教学时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和步骤,把正、反比例的判定步骤归纳为三步;即一找、二组、三看。一找:先找出要判定的两种量(两变量); 二组:将要判定的两种量组成关系式; 三看:通过关系式,做出判定(由正、反比例的定义下结论。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7.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谁能很快判断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自由表达(重点说明判断的依据)。师:我们曾经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简单地说,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积一定成反比例。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幻灯片1),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出示活动要求幻灯片2)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了比例后,如果你对怎样判断正、反比例把握不准,遇到判断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往往会把题目解错。那么,究竟该怎样判断呢?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找"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2.由"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关系式(一般  相似文献   

9.
教学开始,教师即用幻灯依次呈现下面三道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 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式是怎样的?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③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④被减数不变,减数和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用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来定义正、反比例,学生由此判断正、反比例往往比较困难,而且这种判断方法和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不一致,解比例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又比较繁琐,学生学起来也有困难。现行教材用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一定或积一定来定义正、反比例,抓住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判断比较简便。由于学生已有简易方程的基础,在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根据正、反比例的定义就可以直接列出方程,这样既简单明了,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易学易懂。 在本单元教学中,从判断正、反比例到解应…  相似文献   

11.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2.
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主要步骤是:1.根据题中一组相对应的数量,抽象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根据已知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写出求新的量(定量)的数量关系式;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关系式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4.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一般定义和反比例关系式,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建立明确的“反比例”概念。难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要交待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在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由于判断不准教量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而把题目解错。看来,准确判断正、反比例至关重要。下面把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编成儿歌,以便于同学们准确判断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过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就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还能用反比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应当重视正、反比例判断的教学。一、使学生熟悉量与量之间是否相关联应让学生理解“相关联”的含义。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的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第5、6两节例1、例2,练习十、十二的1、2题,都列出统计表,根据表中两种量具体数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判  相似文献   

17.
汪老师: 人教版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成正、反比例的量及比例的应用。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是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教给学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二、教学目标1郾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比例。2郾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以及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能对“关系”和“量”加以区分,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3郾使学生运用比例知识会看比例尺,并能求出比例尺中的各个项。4郾通过让学生经历比例的各个环节的学习,逐步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三、内容分析与建议(一)总述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到第十二册,要…  相似文献   

19.
正、反比例的判定是比和比例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一看、二比、三判的教学方式来突破。 一看,是看定量以外的两个量是不是相关量。如指导学生判定“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成不成比例关系或者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先让学生找出“苹果的单价一定”这个定量,然后让他们看看其余的两个量,即“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是不是相关量,即看看其余的两个量与已找出的定量能不能构成“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某一种关系。因为“苹果的总价÷数量=单价”能满足上述三个量组成一种关系式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20.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的量能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样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一、比和比例的概念讲解比时要联系除法、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等概念,使学生知道两数相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