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2.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渝,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王建亚 《小学生》2012,(8):45-45
课程源于生恬,生活是第一位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谕,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其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曾俊霞 《陕西教育》2011,(12):44-44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9.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地陶冶情操。一、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起点1.教材处理生活化,让学生贴近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最为有效”。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1.
王娟 《陕西教育》2011,(7):41-41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它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3.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习得赋予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并使人格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4.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它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此,让学生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能产生原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09,(16)
英语学习应该生活化,必须生活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研究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实践的要求.本文通过实践教学,把生活化融入英语教学,创设多种生活化教学模型,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试图说明生活化英语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将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通过多种英语教学模型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才能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此,让学生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能产生原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8.
曹剑 《现代语文》2014,(2):90-91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可见,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贴近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