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师最头痛的工作莫过于批改作文了.许多语文教师为了使作文批改发挥真正作用,已将精批细改、独批独改、“越俎代庖”转变为学生自己动手、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可是由于种种缘故.改革刚起步。便举步维艰,只好叹息作罢。可是.实践表明.原来那种以教师独自批改为中心的方式陈旧僵化.投入多.收效少。  相似文献   

2.
批改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的.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后,心情也不会快乐,渐渐地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不断重复枯燥的劳动,而且效果也不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批改,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应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常常感叹:“教语文要是不用批改作文,那就轻松多了。”的确,批改作文是令所有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以前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对文章大动干戈,直到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遗感的是,学生对教师不辞辛苦的行为根本无动于衷。批改好的作文发下去,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所写的批语认真思考,更不要说去找教师探讨。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出现倒退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都逐渐认识到:作文批改单一地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只能是舍本求末、劳而无功。在新课标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作文批改的新形式。如: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自改等,文章着重是从让批改作文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师生结合乃至学生自己的角度,谈作文批改中取得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做到“精批细改”,一直是领导督查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作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依据。对此,笔者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觉得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不仅无多大的意义,还会束缚学生手脚,扼制灵气。反思一:“精批细改”会冲淡学生修改的自主性批改作文就是教师依据习作要求对学生已形成的文稿进行润饰修改,肯定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次习作“学有所获”。这个环节在习作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教师总担心领导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一本本学生的作文埋头“精批细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多数学生拿到老师批后的作文,未能细心揣摩老师批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黄永红  刘雪梅 《辅导员》2009,(13):82-82
批改作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过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粗略看看分数,合上本子就完事,很少有学生能去领会、揣摩和修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本学期,我们尝试让学生互改作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归纳一下,笔者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  相似文献   

9.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改方式,仍是语文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一、精批细改要把握契机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契机的把握。契机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精批细改于学生作文尚未入门、难以克服困难时。  相似文献   

10.
作文批改要不要“精批细改”,怎么“精批细改”,这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家长、社会对语文教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触及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在作文“精批细改”的问题上改革的步子又如何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剖析。 一、作文“精批细改”的现状 作文批改应当达到什么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问题。但是,提倡和要求语文老师“精批细改”,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是如何去努力精批细改的呢?据我对淮阴市城乡的部分中学进行的教学调查,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不负责任的批改略去不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说到作文批改,语文教师往往头痛,花不少精力“精批细改”,效果却不佳。我以为,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只关注了习作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批改中倾注爱心,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的桥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那么每次作文学生都期待着教师的鼓励和启示,作文批改就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惠  杨丽 《教育艺术》2008,(5):49-50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就是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写作文、交作文,接受老师的批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实在是劳神费力而又收效甚微。面对教师们用颈椎病换来的精批细改,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叶圣陶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老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有一件事又是让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批作文时又往往是精批细改,费事不说,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收效甚微。笔者自任教以来,致力于小学作文方面的探索,关于作文的批改也做了一些改革性的尝试,亦有成效,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谈起批改作文,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叶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声,也让一些语文老师有了偷懒的借口,既然徒劳无功,何须再去精批细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正处于阅而不批,  相似文献   

15.
贺会杰 《新疆教育》2012,(6):110-110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批改,并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作文批改的诸多方法,如精批法、细批法、略批法;全批法、抽批法、轮批法;自批法;教师批,学生改;互批互改;面批面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叶桂玉 《师道》2009,(4):36-36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作文批改的压力太大。教师每每要对几十篇习作进行认真阅读,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先眉批后总批,在作文评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意老师的精雕细琢,教师的繁重劳动常常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19.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与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交流时,大家都为作文批改的方法与效果产生了一些困惑:有些老师认为,任你精批细改、费时劳神,可是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没有几个人能比较老师批改前后习作的异同,他们大多只扫一眼最后的得分,极少数同学会读一读老师给的总评;也有老师认为,为学生面批作文,苦于时间有限,只能找少数学生面谈,对其他学生有失公平;还有老师觉得,既然老师批改的作文,学生也不愿去认真领会,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改,可这又与上级检查“精批细改”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