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2.
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老话、套话,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而没有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老话、套话连篇,却是小学生习作的常见弊病。这除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材料的能力不强外,和学生是否具备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有了相应的体验。作文才能情真意切;反之就可能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作文应注重生活化、通俗化,讲究朴实真切,以学生所能有的情感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观点。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摆脱俗套,力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创造作文的情境和氛围,把学生的心情引入作文所要求的环境和情感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此,一要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不断丰富素材的积累;二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章寒梅 《考试周刊》2010,(40):72-72
“细察灼见酿华章”.这句话概括了观察和作文的关系:观察是作文的基础.作文离不开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有了源泉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作文。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我结合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观察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会观察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课标对小学生作文三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一脉相承。"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而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要想高效作文,就得从低、中学段开始,当好学生的生活导师,为他们的后续生活作文奠定基石。一、品读经典,感受生活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学用书注重扩大学生的识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意义上说,写作文就是一种体验。如果学生能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体验,那么他就能写出好习作。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生活体验应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具有独特体验、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习作来。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怎样诱发呢?一、贴近生活实际,拓展生活体验当学生对生活有了切身的  相似文献   

9.
正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做起来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如果教师用心观察,发现小学生的特点,照样可以激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呢?其实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二。一、在体验中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还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用自己的耳鼻眼去感受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这样,学生就会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同时也是享受,从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作文的要求是:作文的感情要自然真挚,贵在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要求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要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要想使学生能用文章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就离不开随笔作文的开展。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发挥学生随笔写作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作文源于作者对生活体验的描述和抒发,而生活的体验源于对周围事物、人物等的细心观察。从写作角度看,观察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对作文中可能涉及到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进行全面感受。观察不是被动的反眏,在观察过程中时刻伴有思维活动。思维伴随着一切活动,没有思维的观察和没有思维的表达是不存在的。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存在着观察的盲目性、认识的狭隘性、表达的空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2年级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6年级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能力的培养,必须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孩子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献红 《中学文科》2007,(10):66-6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无疑成功了一半。但综观现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作文为应试而生;作文教学无计划性、无系统性;作文评改指导不得力。加上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等特点,使得农村初中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写作要求的提出,让我们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罗群燕 《高中生》2011,(24):4-5
新课标要求考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所以,考生应该在高考作文中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本期将分类归纳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发生的部分热点事件,并进行简要点评,希望能为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周月锋 《小学生》2013,(10):54-5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将"感情真实"作为小学生写作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小学生真实情感的丰厚,提高情真意切的感情表达成为我们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学会理解情感,将生活中的认识、感受有思想、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呢?  相似文献   

16.
杨小梅 《考试周刊》2011,(54):71-72
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语文能力。作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本文主要从留心生活捕捉素材、学好语文积累素材、课外阅读扩充素材、勤动笔写用好素材四个方面来谈小学生作文教学。让学生懂得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懂得勤能补拙,练能生巧,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素材,从而有兴趣去写,有话可写,让写作成为小学生的乐事。  相似文献   

17.
于艳梅 《语文天地》2012,(15):43-44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8.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训练中,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