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王荣德杨振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1945年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研究杨振宁教授的超常儿童早期教育思想,阐释了杨振宁教授不赞成“少年班”教育形式的教育观点及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应当坚持正常发展、完善人格和通才教育原则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引起我国教育界对超常儿童早期教育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教育功不可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特别欣慰。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透过杨振宁的科学道路和教学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杨振宁不仅是一位当代卓越的物理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杰出的物理教育家。杨振宁的物理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杨桂梅 《江西教育》2012,(10):30-30
<正>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透过杨振宁的科学道路和教学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杨振宁不仅是一位当代卓越的物理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杰出的物理教育家。杨振宁的物理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7.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9.
适奉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之际,愿借《复旦教育》一页,探索其治学方法论思想,並谨此以志祝愿。作为一名大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他于1954年与米尔斯一起创立非交换规范场论,许多人认为这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理论物理学上的最大成就;他和李政道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炎黄子孙中最早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时评     
点评:祝俊初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体制优劣杨振宁9月13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认为,中国学校和世界一流学校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他还说:“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先生是取诺贝尔桂冠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科技事业,深深思考着祖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杨根宁认为物理学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的科学,大学要克服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据此,他推崇通才教育,倡导归纳法和渗透性学习法,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创造能力。杨根宁的物理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物理教育乃至整个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4.
休闲地带     
《杨振宁文录:一位科学大师看人和这个世界》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只是关于科学的发现,而更多的将让你看到在科学生活以外的杨振宁教授,例如,他的学习生活,他的家庭观,他对祖国的情感,他对老师、朋友的情谊,他对古今艺术作品的挥洒自如的评论,等等。《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本书是西方不同时代伟大头脑的思想对话。作者阿德勒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专栏作家,该书是他在《芝加哥太阳报》《芝加哥日报》上每周专栏文章的汇编。这是一本有问有答的书,提问者来自世界各地,作者以问题重复次数的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挑选众所关注的主…  相似文献   

15.
肖飞 《培训与研究》2005,22(5):15-17
杨振宁教授的物理思想及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围绕物理学是活的这个中心,领悟物理学的“美”与“妙”,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952年,爱国斯坦在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著的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请其助手找他们询问,可否和他讨论。李政道和杨振宁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9.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