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说君兮君不知。这是刘向(公元前79—前8年)《说苑》载录的一首越人唱给楚人的情歌,世称《越人歌》。楚王子鄂君子晰泛舟于新波之中,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 滥兮抃草滥予?  相似文献   

2.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芘,张翠[羽之]盖,而揄犀尾,班丽袿衽。会钟鼓之音毕,榜(?)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鄂君子晰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晰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  相似文献   

3.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对啦,这就是那部巨闷无比的《夜宴》里头的《越人歌》。这首歌里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讲的是一个越女爱上楚国王子的故事,据说王子明白了越女的情意后就非常有风度的把她带了回去。不管她以后是艳冠群芳还是色衰爱驰,总的来说她的第一步非常之成功——告诉那个心怡的人,我非常倾慕你。  相似文献   

4.
《楚辞》是“书楚语”的,它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些”“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方言词。《招魂》几乎每句末尾都用“些”:“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幹,何为乎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兮”字用得更多,有时用在句  相似文献   

5.
读了李贵银同志的《“慄深林兮惊层巅”臆说》(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一文,觉得有些欠妥。笔者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慄深林兮惊层巅”句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里的注释是恰当的。首先,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来说,“使深林战慄,使层巅震惊”乃是诗人将“深林”和“层巅”人格化了,赋于这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从  相似文献   

6.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7.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8.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0.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1.
屈原《涉江》:“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句中的“吴”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南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吴谓吴国;榜,棹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龄、蜀艇也。”二、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吴,大也。言已始去乘窗舲之  相似文献   

12.
古人写文章时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时 ,一句话完了 ,便在句终末尾 ,这个字的旁边加一个“零”,叫做句 ;在语意未尽需要停顿的地方 ,常用“、”,叫做读 (dòu) ,二者合起来称为“句读”,又称“圈点”。明句读是读懂古文的起点 ,也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如果句读有错误 ,说明对古文中的某些词句还没读懂 ,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意。例如《谭嗣同》:“君退朝 ,乃告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意思是 :谭嗣同退朝回来 ,于是告诉共同变法的人说。“今天才知道皇上确实没有权力了。”但如果误读为 :“君退朝乃告 ,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  相似文献   

13.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先秦时代,《诗经》、《楚辞》中曾大量使用语气词“兮”。关于“兮”字的意义,作用,历代学者都有不少专题研究。闻一多先生在研究楚辞时,通过比较法,认为“兮”字在句中具有各种虚字的作用(如其、于、与、而、夫、之、以等的作用均兼有),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见《神话与诗》,第二○八页);至于它在古音上的秘密,则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首先发现的,认为其古读音和“啊”字差不多。这一说法,郭老亦加以肯定和采用[见《沫若文集》(一七),一四四页]。现今出版的《辞海》、《辞源》,对“兮”  相似文献   

15.
读了张世正同志在《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的《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一文,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挽歌”考证颇详,我认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对“他人亦已歌”里的“亦”和“歌”作了一番考证后,他说:“‘他人  相似文献   

16.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7.
尸位素餐,指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即占据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尸”,《说文》上解释说:象人卧之形。尸位,就是居在其位却不做事。《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尸利,尸禄,尸官都与尸位意思相近。素,空。素餐,谓不劳而坐食。《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见之于《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相似文献   

18.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20.
巧读文言文     
其实,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了“读”的技巧,就能轻松闯过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关。一、读课文它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诵读是积累语言、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可以学会读正字音,读正断句,读辨虚词,读出语气,从而正确理解文意。1.读正字音。因为文言文里有通假字,诵读可以帮助你记住通假字的正确读音,从而帮助你准确理解它的意义,进而准确理解文意。比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句中的“说”读yuè,不读“说话”的说(shuō),与“悦”音相同,意思是“愉快”。(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句中“是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