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胜坨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目前已处于高含水阶段,积极寻找产量接替力量已成为全厂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近几年来稠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稠油开采可成为产量的主要接替力量。目前于T11南、T82共有稠油井68口,就稠油开采的进一步大规模实施,寻找经济有效的井筒降粘配套工艺,降低稠油举升系统效率,优化油井生产工况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地层能量足的油井,传统的机采工艺方案都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种掺稀生产和相应配套工艺的改进,对稠油开采也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对于地层能量不足的稠油井就暴露了自身的不足,低能量稠油井的机采工艺选择可选余地小,多种组合有时是且仅是一种选择,任何的一个环节的失误会导致整个工艺的失败,本文从地层能量的研究入手就掺稀工艺方式和泵挂选择进行低能量稠油井的机秉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明杰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32-132,127
古城油田、井搂油田、杨楼油田主要以稠油热采生产为主,根据多年来现场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稠油热采井故障主要有四种类型,本文将针对稠油井砂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温蒸气吞吐是稠油热采的一个重要开发方式,因蒸气的温度一般可以达到240℃~350℃,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常规水泥浆固井液的耐高温特性相对明显变差,影响水泥环的封固质量,从而缩短油井热采的使用寿命。乾安老区油田葡萄花油藏原油粘度大、沥青质含量高、凝固点高,高温蒸气吞吐是该地区今后稠油开采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是针对常规水泥浆体系的抗高温性能差的特点,研究探索矿渣水泥固井液体系在高温状态下的各种性能,从而寻找一种能满足该地区稠油热采需要的固井液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峰 《内江科技》2013,34(3):129-130
稠油井开采多以掺稀举升为主,油井掺稀用量大,掺入稀油量控制。对此,准确地预测电潜泵井筒温度分布对掺稀用量的优化及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原理,考虑由井筒向地层传热及电机、电缆散热,推导掺稀后生产流体沿井筒的温度分布计算模型,为油田优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孤岛油田南区稠油各单元的实际生产情况,优选井点进行分类治理。针对高含水井、低能量井、出现油稠、拉不动等举升问题、开发效果差的稠油井,分别应用氮气泡沫蒸汽吞吐工艺、蒸汽吞吐伴注CO工艺、空心杆电加热工艺优化技术。通过三种工艺技术的实施,南区稠油生产情况明显好转。2  相似文献   

7.
王晓剑 《内江科技》2012,(3):144+192
随着东辛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部分稠油区块受油稠影响,存在“水井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的问题,地质条件要求降粘工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井筒向地层转变,由近井地带向深部降粘转变,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能够满足这种深部大剂量降粘要求,措施成功率高,通过降粘解堵,使多口停产、低产稠油井恢复正常生产。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为低产低能稠油井的零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技术在埕东西区稠油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胜  严丽晓  李灵 《内江科技》2009,30(7):84-84,190
埕东油田西区Ng44为一个典型的底水稠油油藏,是2008年采油厂的新建产能区块。试油试采表明该块常规生产油井初期产能较低,直井生产含水上升较快,水平井热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产能方案设计采用水平井整体动用。本文介绍了埕东西区Ng44稠油底水油藏产能建设中水平井的应用情况,通过水平井防砂筛管完井技术、酸洗技术、注汽热采技术和井筒举升技术等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埕东西区Ng44稠油底水储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了桩西油田桩斜139块稠油油藏的地质特点和采油工艺存在的问题,优化了适合该块稠油降粘的主要工艺措施,现场应用表明利用空心杆辅助的降粘剂方法是适合于桩西油田稠油油藏开采的有效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稠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稠油开采可成为产量的主要接替力量。寻找经济有效的井筒降粘配套工艺,降低稠油举升系统效率,优化油井生产工况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实践证明,空心杆掺水稠油工艺是井筒降粘最为经济有效的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胡慧莉 《内江科技》2011,32(8):101-101,125
针对井下作业过程中压井液接触地层造成地层伤害及注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泄压时间长的问题,冀东油田采用不压井带压作业技术进行作业施工。该技术在冀东油田中深层、深层区块注水井中已成功应用42井次,省去了作业过程中压井、放压等工序,避免了使用压井液造成的地层污染,把对周围油井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限度保持了油气层原始状态,节省了注入压井液和排放井内流体泄压的时间,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能量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修井成本。  相似文献   

12.
胡贤淑 《今日科苑》2010,(14):59-59
乐安稠油油田无常规生产能力,必须用热采技术,电热技术开采,先后开发应用了电热杆、过泵电加热、油管电加热、大斜度过泵电加热等系列配套技术,有效开发了大部稠油难动用储量,恢复了大部分稠油停产井,尤其是在草古1地区利用电加热等冷采技术开发,形成了适合油藏特点,独具特色的潜山稠油底水油藏前期开发冷采工艺系列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5,(7):29-30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是一项集热采、烟道气驱等机理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稠油开采技术。该工艺已在渤海湾M油田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多元热流体吞吐井加热半径的计算模型,并以海上现场试验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5)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效果逐年变差,吞吐油气比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稠油区块的持续稳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地层压力低、动用不均、堵塞等因素影响,注汽后油井出现液量低、含水高、不出等问题,近几年,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制约油井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开展技术攻关,分析其机理,指导油井下一步生产,以确定最佳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最短时间内恢复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15.
太平油田沾18区属稠油油藏。通过对其特稠油井采取优化机、杆、管组合和改进地面流程等措施,以及井筒化学降粘、特种泵等稠油冷采工艺的应用与改善,该区的特稠油开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为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荣强 《今日科苑》2009,(20):78-80
稠油是塔河油田油藏的最大特性,目前塔河油田的机械采油工艺以有杆泵采油工艺和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为主,其中电泵采油工艺以其深抽、大排量、管理方便等特点成为越来越为重要的机采工艺和发展方向。该文从粘度对离心泵特性影响的研究开始,系统地提出了提出了稠油井电泵开采技术:一是提出了对电泵本身进行技术改造措施,二是研究并提出了相关配套工艺,三是对电泵深抽(5500111—4200m)提出了相应技术改进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提高塔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工艺都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油井产液量实时监测困难、基于地面示功图推算产液量误差较大等问题,推导建立了基于泵功图的油井产液量实时计量新模型。根据实时测量得到的油井地面示功图,运用一维带阻尼波动方程计算井下泵功图,并建立泵功图曲线离散点曲率计算模型、固定阀和游动阀开闭点位置识别方法以及柱塞有效冲程计算方法,结合油井产出液物性计算公式,建立油井实际产液量计算模型。经现场48口油井计算分析,计算得到的产液量与实际产液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63%,最小相对误差为0.41%,平均相对误差为6.57%;相对误差在10%以内的油井有44口,占计算总井数的91.7%。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油井产液量计算模型正确可靠,能够提高油井生产分析的及时性,为数字化和信息化油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一段油藏油层厚度大,原油粘度高,蒸汽吞吐地层压降大,油藏采收率低的问题,积极开展稠油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的适应性研究,在对该油藏地质基础、开发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整体部署,优化实施,稠油油藏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在单2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结蜡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国内各油田广泛采用热洗的方法进行清蜡。由于宁东油田是典型的"三低"油藏,低压低产井多,常规热洗时容易产生倒灌,污染油层影响产量,降低油井开采效益。同时部分油井由于套漏进行了卡封生产,存在着常规热洗无法建立油套循环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常规热洗、蒸汽热洗及空心杆热洗等热洗工艺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各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现场应用效果显示,通过这三种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行一井一策,能较好的解决宁东油田油井清防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常规喷射泵应用于稠油井,动力液加热或掺入降粘剂只能起到降低喷射泵以上管柱段的稠油粘度,对喷射泵以下原油无法起到降粘作用,无法解决稠油流进排液管柱的困难.双喷射泵工艺可以将动力液引到产层附近井段,成功解决稠油流进管柱的难题.本文还阐述了双喷射泵工艺的工艺原理,设计参数,在超稠油井旺36-5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