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会对文化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文化空缺是译者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贝列洛莫夫的《论语》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利用翻译补偿策略来消除文化空缺。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在交流中经常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即出现词汇空缺,这是汉英翻译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外宣翻译者,应该清楚造成汉英词汇空缺的因素,进而掌握其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达到交流的目的,使外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研究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文化和词汇空缺、思维方式与习惯表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英汉词语和意义的非对应,因而产生了词汇的空缺现象。本文试图了解造成词汇空缺的原因、并找出翻译策略以来消除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5.
旅游翻译作为专业性的翻译,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影响着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思维模式、风俗习惯、文化空缺及冲突、价值观和宗教五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以“生态范式”构筑的文本移植性、生态平衡性及适应选择性特征,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现象,深入剖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既相同又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四种不同类型的动物习语,即重合、冲突、全空缺与平行习语的具体翻译实例,以找到动物习语翻译新的方法。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两译本的译者们在动物习语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不同类型的动物习语,其首选的"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也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能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动物习语翻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际商务交往中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商务英语翻译中原语文化信息流失的发生。本文着重从词汇空缺,语义联想和语用涵义三方面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信息流失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探讨在翻译时如何在这三方面做出补偿。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对外宣传在促进国家间互相了解、加深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俄语外宣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正面的报道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其选题及翻译质量,是决定我国对俄宣传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将中国俄语外宣与俄媒涉华报道从特点、选材、翻译方面进行对比,有助于我国俄语媒体人正确把握对俄宣传走向和俄语外宣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中俄两国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就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与翻译随之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从此翻译不再是单一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众所周知,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翻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成了众多翻译者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通常情况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是由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翻译是在翻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的再次表达,所以翻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翻译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傅东华所翻译的《飘》为例,对翻译策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读者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产生了困难。本文结合鲁迅小说的英译本,分析了文化缺省的形成机制,给翻译文本造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总之,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如何合理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成了其关键因素。通过对鲁迅小说英译本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中文化符号转换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思维方式。隐喻与语言、思维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克服了人们对隐喻认识的局限,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西方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正确处理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字幕翻译作为文化翻译的一种形式,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电影《1942》的字幕翻译为个案,探讨字幕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补偿策略,提出用归化添补、异化添补和删译的策略来使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科米萨罗夫翻译理论在译学中体现出语言的社会文化限定性,文化与社会观在翻译中具有决定性因素.由此来看,其译学观点对中国的现代翻译研究非常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域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上。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不可或缺的过程,文化差异必然会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现象及其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也是思想交流的接力,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上发生局部的交叉、空缺、甚至冲突,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脱节。在互译时要尽量了解和避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英译策略. 对于描述类的建筑文本的英译,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能够保留源语建筑文化的信息;对于两种建筑文化之间出现的文化空缺信息,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使译语读者了解源语特有建筑文化名称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艺术精神及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