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乌克兰主题变奏曲》的解析,揭示乌克兰民间音乐的特点。乐曲以不同的变奏手法,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表达了主题内涵,演奏手法丰富,展现了乌克兰人民恒久不变的伟大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奏手法不仅值得作曲家借鉴与参考,也值得听众品味与体验。  相似文献   

2.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大量汲取了河南中原音乐沃土的养分,将河南民间音调、曲艺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民族音调、和声在旋律中的融汇与结合、丰富的复调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合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提的"传统作曲技法"是指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作曲家们不断的实践而应用的一套作曲技法。不论是和声色彩、复调对位,以及音乐发展等等都融入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语汇。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被称为一代对位大师,他的交响音乐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英雄性,同时他对复调技术的驾驭极为轻松、成熟.他偏爱复调变奏手法和赋格段写作,在他的多部交响乐中都留下了赋格段技法的典范.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里"交响变奏中的赋格精神"的解读,感受赋格段技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郭祖荣室内乐民族音调的贯穿、变奏与展衍的手法、适度的对比、灵活的变化重复、精湛的变奏与自由摸进手法相互渗透,与自由、不羁、长短不一的散文化结构,以及以色彩性为主的五声性调式和声和民族化、线性的复调手法一起,共同构筑了他全部音乐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也成就了他室内乐作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复调是小说《喜福会》叙事艺术的关键,文本中首尾呼应的四四结构与母女对等轮换的自述声音,构建了小说独特的复调魅力。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在叙事结构与声音两方面对复调叙事进行了创造性的光影变奏。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一方面保留了首尾呼应的复调,另一方面则将原本的四四结构,重构为五组十二个故事的框架。在叙事声音上,影片用旁白的方式延续了小说的多声部效果,同时,更借由每组故事中多重的复调手法,打破了母女声音的隔阂,实现了此起彼伏的复调。复调的变奏不仅令影片实现了锦上添花的叙事效果,更恰如其分地深化了母女关系主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变奏是音乐发展的主要陈述方法之一,从乐节、乐汇、乐句等曲式内部结构到乐段、单二部曲式甚至更复杂的大型音乐结构都可以通过变奏手法发展乐思。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变奏曲式所形成的风格差异及不同的变奏方法,变奏曲式的类型又分为严格变奏和自由变奏。严格变奏包括固定低音变奏、固定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无伴奏小提琴音乐是小提琴音乐体裁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小提琴专业教学中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通过对无伴奏小提琴音乐的种类: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二十世纪作曲家的无伴奏作品等各种类创作概况进行阐述,对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主调、和声相结合、赋格在弦乐中的运用、复调、双音交替融合、隐伏声部的处理以及主题变奏手法等方面的论述,提出无伴奏小提琴音乐的演奏价值、教学作用以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河曲民歌是山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的音乐品种。2006年,河曲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类第二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河曲民歌的魅力所在。如何能够让其在新时期更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我们每一个音乐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家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拟从音乐技术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河曲民歌中隐含的多声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传统河曲民歌中存在着朴素的、原始的复调因素,这又必然成为现、当代音乐创作手法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近年来通过河曲民歌创编的较具代表性的合唱作品为蓝本,对其中所运用的复调技术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总结、梳理出其中的创编手法,为作曲工作者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0.
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是20世纪初“和浪漫主义决裂”的伟大的革新作曲家。他“从一个崭新的灵感源泉”获得音乐养料,创造了一种景新的世界化音乐语言,其多调性写作手法正是这种创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巴托克多调性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巴托克的三种多调性写作手法:双重调性的和声织体配置;以远关系调构成复调;从声部交错中引出新旋律。并对这些手法的形成与匈牙利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 .通过变奏手法的简单应用 ,让学生了解在同一首乐曲中进行变奏 ,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2 .通过课外收集变奏曲和在课内对《闪烁的星星》即兴变奏及表演 ,培养学生多元性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3 .巩固口风琴吐奏法 ,能运用气息的连断来表现变奏后的情绪变化。教学重点变奏手法的基本运用及运用口风琴的吹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教学具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小军鼓、节奏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Calkwalk软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范晓宣MTV音乐《铃儿响叮》进教室 ,并做律动。二、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及八个变奏乐段的分析,得出音乐所传达的灵动的艺术形象与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表现方式在这个作品中主要体现在生动而鲜明的音乐主题、典型而传统的创作手法、生动而独到的配器方式,以及多种音乐要素的变化。本文也正是通过对作品所具有的音乐性的分析,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的古典美,感受古曲所蕴藏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丰富多样的音乐发展手法是川南彝族唢呐音乐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不但具有民族民间器乐共同特点,而且具有强烈个性化特点。其主要发展手法是重复、变奏、核心音调的发展、调式交替的对比、声部的呼应和对位手法等。  相似文献   

14.
斯洛尼姆斯基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作曲家之一,获得过很多国家级奖励和国际荣誉。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此套曲结合了传统复调技巧与现代音乐思维逻辑,注重对多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层次的提炼,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音乐特征。本文将以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的第一首赋格曲做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其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认识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我们了解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必要途径,文章通过对“黑眼睛”谱例的分析,揭示了俄罗斯传统手风琴音乐中所具有的茨冈音乐、东欧民间歌舞音乐及俄罗斯民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作品的创作中,他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素材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进行论述,达到对《六月——船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清晰的认识柴科夫斯基钢琴小品中的和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对他的《^b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进行分析,来研究巴赫是怎样在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复调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那精湛的对位手法,以此对他的音乐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复调性、装饰性、继奏性、即兴性、歌唱性是学习巴赫键盘音乐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锐 《华章》2013,(28)
前苏联作曲家、演奏家申德廖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极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组曲》,这部作品可谓巴扬手风琴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其创作理念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即兴性和技巧性与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鲜明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俄罗斯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是《乌克兰民歌》、《民谣》和《俄罗斯舞曲》,这三首乐曲都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性格,乐曲的每个主题都是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曲家在其创作理念中,力求将体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及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曲既保持了俄罗斯音乐的幽默乐观、热情奔放、细腻抒情等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审美习惯,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 ,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变奏是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从两大方面阐述了变奏在音乐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在传统音乐中变奏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在现代音乐中变奏的应用,如在电脑音乐中才能实现的变奏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