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敬文先生民间文学的学术历程起始于客家山歌的调查与研究,是客家山歌的天籁之音激发了他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搜集、记录和研究客家山歌是他田野作业的最初尝试。尽管是初步尝试,这些成果却符合民间文学的学术规范,特点突出,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准,具有引领现代民间文艺学学风的开拓与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尝试用田野调查法、走访法、资料查找等方法,结合客家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首先分析梅州客家山歌的现存状态,进而寻找新时期梅州客家山歌面临困境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提出传承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
龙泉山歌是丽水龙泉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它生动地反应出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本文旨在对龙泉山歌的演唱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延伸到对龙泉山歌现状的考察与分析,进而提出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以期引发更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思考。首先,是对龙泉的历史环境以及龙泉山歌的一个总论述。其次,是对龙泉山歌音乐特征的探究,主要从歌词、旋法两个方面论述。第三,分析龙泉山歌的演唱特征,以作品《采花》和《啰啰唻》为例。最后,总结龙泉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海燕 《丽水学院学报》2000,22(2):47-48,64
对人手指指毛分布的研究,具有人类学价值。世界各地对人手指指毛的分布进行了不少的调查研究,有许多关于手指指毛分布类型的报道。近年来,我国各专家学者对我国各民族的手指指毛分布特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本文就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手指指毛的分布特点作一综述。1各指近侧指节指毛分布、偏侧组合分布及偏侧方向分布 文献[1]作者对我国畲族聚居的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畲族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人近侧指节均生有指毛,而远侧指节不生指毛。对近侧指节指毛位置的分布不均衡,即偏侧现象,按常宝林分法为五型,以Ⅱ型为最多,其出…  相似文献   

5.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在历史的流传中散发着马山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三声部民歌为代表的马山壮族山歌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其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未来如何保护马山壮族山歌,使得其在未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山壮族民歌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调查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以期为未来马山壮族山歌的发展提供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作为客家民系重要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引人注目、具有代表性。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虽多样化,但客家山歌仍处于濒危状态,客家山歌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更是一个战略发展研究课题。注重客家山歌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联系,将客家山歌纳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确定保护重点,加强项目保护,加强政策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将客家山歌进行综合性研究、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江西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绚丽多姿,历史悠久,真实记录了各时代庶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具有浓郁的江西民间风土人情。其中进贤县二塘乡的《长工山歌》历史久远,由长工一族口头互相传唱,一代一代相互传承,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笔者试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历史法对其传承的机制进行历时和地域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其传承现状,同时针对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事象,对它本身的研究可以窥视客家文化的个性色彩。从历史判断、现实状况、自然地域和人文特征上看出客家山歌丰富的文化语境,即客家山歌具有历史承传性、流布广泛性、鲜明地域性、真挚情感性和劝谕功能性。  相似文献   

11.
善于深入调查研究是韦拔群革命生涯的一个显著特点。韦拔群社会调查活动的特点有: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和启发民众革命觉悟;用山歌控诉剥削阶级罪行和诉说民众疾苦;以办班的方式培养基层干部的社会调查能力;重视对敌情的调查了解;将社会调查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韦拔群重视社会调查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郁南禾楼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辉  马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17-24,16
通过田野作业,对广东郁南禾楼舞的遗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研究了禾楼舞的表演仪式、变迁历程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对民间传说、传承人传承谱系、禾楼舞唱词以及相关山歌等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就现有的禾楼舞研究的发展态势,预拟出禾楼舞的原生态研究、禾楼舞的音乐研究、禾楼舞的舞蹈研究、禾楼舞与连滩山歌研究、禾楼舞的面具研究、禾楼舞与民间故事研究、禾楼舞与宗教研究、禾楼舞文化的旅游开发等八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兴国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当今兴国山歌的生存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在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和传递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剖析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传承困境,折射出兴国山歌的发展现状,这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性认识与科学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30年石堤等地山歌对歌的历史传统、相关民俗活动及生存现状作资料性梳理。为酉水流域民歌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提供部分参考史料。  相似文献   

15.
在对广西壮族山歌属性分析、土壤现状、保护措施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壮族山歌的发展困境,为创新广西壮族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与参照。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白茆山歌集》文本为语料,对白茆山歌中的代词进行分析研究,概括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探讨白茆山歌中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7.
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在演唱场合、内容、唱法等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客家与畲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传统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又必然地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的相互融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山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南方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歌种,也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束奇葩异卉。本文以兴国山歌为对象,从传承方式和审美价值两个角度作归纳和研究,提出了家族影响、师徒传承和竞赛刺激三种传承方式和审美愉悦、传播知识两种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兴国山歌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歌以言志,土家山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卸甲坪土家族乡做深入调查后的结果表明土家族山歌反映的不仅仅是韵律和节奏,土家山歌更是民族精神、风情习俗、地域特色的浓缩,是全面、深入了解土家文化的重要渠道.土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耨草锣鼓)和生活歌两大类,土家山歌因其句式特别又称为五句山歌,具有赋比兴、双关、叠音、方言化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客家山歌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生态美学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尝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客家山歌做出新的阐释,从人与自然、以和为美的角度,对客家山歌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美,从乐本于天、以天地为师来阐释客家山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从山歌与礼和、山歌与德和进行阐释;客家山歌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当今生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