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国繁荣非但不会成为威胁,还将给亚洲、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带来益处;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两千多年来新疆一直扮演着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这是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2009年5月至6月号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新疆与丝绸之路的复兴》中的一段文字。2009年10月31日,  相似文献   

2.
正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通带。这是条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与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通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海上通道,东海航线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以及更远的欧洲和非洲。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沿线各国各民族交流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这是一条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绵延数千公里,驼铃相闻,途径中亚、西亚进而到达欧洲和北非地区。其上下跨越2 000多年,搭建起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吸引、交融,求同存异的见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该文通过概述自古而今中国与伊朗两国凭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而实现的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探索中伊未来医疗合作的新机遇、新模式,这在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发展与全民健康,倡导国际合作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海洋交通的大动脉,与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多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与极其重要的意义。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以大量的史料和文物,见证了海上丝路千年繁华,并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实践,充满深刻丰厚的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以“和”为魂,以友好、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展开区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中华民族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和平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为贵”“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系列思想理念得到推广与实践。古代丝绸之路为目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伊关系的发展在古代就有明确的研究。古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伊朗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伊朗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中伊两国仍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两国友好的贸易往来为两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首先简要描述了当前国情下中伊两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伊丝绸之路伙伴关系的历史渊源,并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两国的发展现状,揭示两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去年中央工作重要部署,也是中央确定的未来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对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沿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推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战略安全和周边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素有"宁夏敦煌"之美誉。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佛像石窟群,处在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经济交流的中心,还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须弥山石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佛教传播的重大意义,使得若干年以后,世界又以崭新的目光审视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通道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在它的身上。本文通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佛结缘""丝绸之路经济带"三个方面的论述,介绍了须弥山石窟和古丝绸之路以及他们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一、“一带一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经济联盟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这一符号凝聚了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的共同回忆。“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提出,而如今则是以其辉煌璀璨的文化成果而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西南的江山市,与相邻的福建省浦城县之间,有一条绵延120多公里的山道,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仙霞古道”。仙霞古道是唐代以来京(城)福(州)重要的一段官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  相似文献   

13.
在彩云南现的地方,有一条路,盘旋于滇西崎岖的山岭,穿越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这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路因为穿越中缅两国而被称作“滇缅公路”。它的前身早已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前身早已有汉代的西南丝绸之路。滇缅公路北端的起点就是现在的昆明市客运西站,经楚雄、大理、保山、龙陵、芒市一线,从畹町出境,蜿蜒1146公里后通达缅甸北部城市腊戌。四月间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道路正在大规模修整。自抗战以来,这条路已经经历不知道多少次翻修改建了。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2010,(3):39-39
1.被雷覆盖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于沙漠是世界上大型沙漠俱乐部成员之一,从面积上来看,在众多非极地沙漠中位居第15位。位于塔里木盆地沙漠覆盖面积为270000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和南缘都有丝绸之路的支线穿过。  相似文献   

15.
八国联军退出北京,逃亡西安的慈禧“回銮”后宣布要坐火车去西陵祭祖,下令为她赶筑一条全长42.5公里的“祭陵专线”:新易铁路,也叫祭陵铁路。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铁路专线,供皇太后祭陵专用的铁路恐怕绝无仅有,慈禧对乘务人员的要求更是千奇百怪。然而用60万两银子筑造的这条铁路,慈禧只用过一次,也谈不上经济价值。不过它是中国土地上第一条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筑造的铁路,英、法两国为争当此路的总工程师而相持不下,使这个任务意外地落到一位中国人詹天佑身上,这一非同寻常的实践,证明中国人当时就能自己造铁路。“老佛爷”要坐火车祭祖慈禧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代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  相似文献   

17.
玉茗  ;王庆军 《职业圈》2014,(31):86-88
丝绸是中国的智慧创造。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的友谊出使。莒县在古代战国时期曾经是一个国家——莒国。“毋忘在莒”至今流传。莒县海通茧丝绸成立已有60年历史,是全国首批三个“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之一,产品荣获中国丝绸行业缫丝企业首批首个“中国名牌”她们经历过关停并转的坎坎坷坷,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人类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不清的交通线有如生命的大动脉,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传扬。在古代,中国的丝绸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而以丝绸为媒介的对外交通线,被学者称作“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求法印度,他们都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都有中国蜀地传去的丝绸,以及许多中国的物品,认为在中国西南已有一条通道与域外沟通,并且先于西域的通道而存在。只因这条通道是由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所为,起点又不在汉朝和唐朝的国都,所以长久以来不受中原王朝的重视。其实,这条古代国  相似文献   

19.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一带一路”全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甘肃省的永昌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远征队”到此地考察时,吃惊地发现,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的鸾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有鲜明的古罗马风格。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个叫者来寨的村的农民,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