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王堆帛书《五正》篇说的"五正",应如帛书整理小组所注释,为"四时治民之政"之义,而并非君主正己而正四方之义;帛书易传《要》篇中的"五正",当指与君主治道相关的由"五官"所掌的政务,与易占中的五行生克无关。  相似文献   

2.
《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旧说以为刺陈幽公。陈幽公当周厉王之世。《毛传》:"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郑笺》及孔《疏》同毛说。陈幽公的谥号为"幽",意为"动祭无常"。《宛丘》首二句云:"子之荡兮,宛丘之上。"毛释"湯"为"游荡"之"荡"。这是毛立说的主要证据。但根据此诗上下文,"湯"意为舞姿摆动,并无游荡无度之意。遍观各家解释也多如此。因此朱熹《诗序辨说》驳  相似文献   

3.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孙膑兵法·威王问》同《禽庞涓》《官一》等篇一样难以校读,一些语句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的解读,影响《孙膑兵法》的理解与研究。《威王问》中有"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一语,诸家解说似有未确之处。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孙膑兵法》认为"揄,引。疑此句意为以多种办法引诱敌人。"此说为部分著作所采用,如邓泽宗先生《孙膑兵法注译》,刘心建先生《孙膑兵法新编注译》,霍印章先生《孙膑兵法浅说》均沿用此说。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 (孙膑兵法)》对此说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奚亚丽 《兰台世界》2014,(9):149-150
马王堆帛书《五正》篇说的“五正”,应如帛书整理小组所注释,为“四时治民之政”之义,而并非君主正己而正四方之义;帛书易传《要》篇中的“五正”,当指与君主治道相关的由“五官”所掌的政务,与易占中的五行生克无关。  相似文献   

6.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7.
《商颂》五篇的作年问题,在先秦时代本无歧议。汉代以后,《诗》说纷纭。荦荦大宗者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另尚有若干家为后世不传者。诸家持论不同,关于《商颂》五篇产生的年代也发生了歧说。或以为产生于商代,或以为产生于春秋。近代更有作于"宗周中叶"等说,诸说纷纭,莫衷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葛兰言最早的一篇汉学研究,刊于《通报》(M. Granet,"Coutumes Matrimoniales de la Chine antique",Toung-pao,vol. XIII (1912),pp. 517-558),实可视作葛兰言代表作《中国古代节庆与歌谣》的雏形。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一、展现经学家对婚嫁时间的不同意见;二、援引现代民族志资料对比古人的节庆与婚俗;三、从《诗经》中举例论证春季不是古人举行婚礼的时节,只是缔结婚约之时;四、分析经学家推论谬误的若干原因;五、总结后代经学家的谬读原因;六、附论:阐述上古民间风俗如何演变成为贵族习俗。尽管作为《诗经》研究的初探,本文已经体现出葛兰言以整个远东文明为总体场景而确定《诗经》所述社会事实之一般意义的研究特征,他的文献学、社会学方法论、文明史学视野以及历史结构论的开启之功等在本文中也均有显示。但这并不是说,本文只有《节庆与歌谣》之前身的价值,如文章在从庶民婚俗向贵族婚礼的转变过程中考察中国封建社会之具体而微的形成过程,对于庶民"夏日禁忌"与贵族婚后三月隔离期的结构性赓续与革新之分析,堪称神来之笔,在《节庆与歌谣》中反而没有展开论述,故本文实有其不可泯灭的独到贡献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里堂书品》(以下简称《书品》),抄本,浅绿格,每叶11行,每行24字。卷首目录题为"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名为《里堂书品》。郑伟章先生在《文献家通考》中曾说:"(焦循)藏书多有题识。其子焦廷琥辑为《里堂书品》五册,系雕菰楼绿格抄本,有题跋之作四百四十九篇,多集部书。"以为该书是焦循的"题识"之作。其实,原书共十册,现存五册,故见于目录者有"四百四十九篇",而正文只存一百六十七篇。如果该书为焦循所作,尽管是残本,也必将成为研究焦循学术、尤其是文献学成就的重要著作。然细加考核,令人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10.
一朱熹对于《诗经》用力最勤,《诗集传》便是他研究《诗经》的成果之结晶。但是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则历来说法不一。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系此书于淳熙四年(1177),是年朱熹四十八岁,今人多从此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今本《诗集传》卷首的《序》署曰"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但是其实朱熹的孙子朱鉴在《诗传遗说》卷二中早已指出这篇序不是为《诗集传》而作:"《诗传》旧序,此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经时所作,后乃尽去《小序》。"清人《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此序写于《诗集传》成书之前:"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今  相似文献   

11.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上述问题,清儒颇多论述,所述也较有代表性。如王引之认为四家《诗》分卷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七卷、《大雅》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只是三家《序》不分卷,冠于各篇之首,而《毛诗》则序别为一  相似文献   

12.
张燕婴 《图书馆杂志》2006,25(12):66-73
记是对于经文的解说或阐发。汉代以《礼记》命名的书则有两部:戴德所传为大戴《礼记》,戴圣所传为小戴《礼记》。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礼》书十三家中不见两书之名:《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  相似文献   

13.
本书是一部介绍《诗经》里植物的笔记体读本,每种植物包含《诗经》原文、杂家题解、"我"注《诗经》、植物笔记、《诗经》注我五部分,既有诗篇背景、诗意解析,还有源流考证、植物性状和读诗感悟,图文并茂。读者不仅可以发现《诗经》里的植物之美,还能领略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活智慧和精神世界的多样与丰饶。  相似文献   

14.
啸之新考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自东汉开始,名士多好长啸。《后汉书·向栩传》说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不好  相似文献   

15.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一诗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毛诗》所附《诗序》认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分系于周、召二公,属于文王和武王之诗~①,即所括25篇诗均作于西周初期。《何彼襛矣序》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②该诗二章:"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毛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③也认为该诗是当时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遭遇"的内在可能 1936年,周作人写作《螟蛉与萤火》,开首便说到中国人拙于观察自然,往往喜欢把自然和人事联系在一起,或使之儒教化,将自然的现象加以伦理的解说,如羊羔跪乳一类;或使之道教化,如桑虫化为果赢,腐草化为萤虫."自然科学在中国向不发达,我恐怕在‘广学会’来开始工作以前中国就不曾有过独立的植物学或动物学.这在从前只附属于别的东西,一是经部的《诗经》与《尔雅》,二是史部的地志,三是子部的农与医.  相似文献   

18.
从﹃骄阳似火空中流﹄说开去王钟伦诗人流沙河在《华西都市报》著文《“流火”说星空》,指出一些“诗人作家”,将《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当成“骄阳似‘火’在空中‘流’”加以引用,不知“火”是“一颗恒星之古名也”,“流火”指此星逐夜西落,如水就下,暗示...  相似文献   

19.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存简九十三支,为《国风》五十七篇(含残篇),内有《关雎》,其中"窈窕淑女"之"窈窕"作"要翟"。"要翟"有各种训释,其实乃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古书中与"要翟"音近义同的连绵词相当多,训释时不应拘泥于字形。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邶》、《鄘》、《卫》三国风都作于卫并邶、鄘之后,实际上都是卫国的诗篇,但传世经本没有独标为《卫》,却分标为三个国风。这样的分类起子何时,传统的看法是始于《诗》三百篇编辑之初。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日知录》卷三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