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在新闻中恰当使用情感交流,影响读者情绪,支配读者行为,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新闻毕竟不同于文学艺术,它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在新闻中滥用情感,就会违反新闻自身的规律,带来不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者要多写消息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效观念,更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究竟在这件事上想知道什么,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奉献多少。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背景资料”的运用。消息是要有新闻的,新闻包括了现场刚刚发生的事实和现场之外但又与此相关的必要的“背景资...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的情感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总蕴含一定的情感。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心中要充满感情,去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笔下生情,才能增强新闻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新闻报道中,无论记者自觉与否,他的感情和观点必然渗透于事实之中,不存在纯自然的客观报道。但是,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尊重事实的客观性,遵守新闻自身的规律,融情于事实叙述中。这样,既可以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媒体上重要的宣传文体,要真正写好写精一篇消息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据自己多年来采、编消息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活,是好消息的重要标志。所谓写活,就是要通过报道把读者带到现场,要尽量少叙述,多描写;少概念,多形象;少造作,多朴实。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说,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写新闻,这话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5.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 有的认为情感属于文艺作品,在消息中讲究情感是自作多情。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新闻都是倾向性的报道,作者善于用巧妙的手法表情达意。因而要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染力,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请看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九岁小学生夏斐竟被母亲活活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新闻写作就是向受众撒播阳光的过程,所以,记者的笔要饱蘸感情.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客观要求。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历史价值,一是美学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历史价值要求新闻完全真实,新闻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疑新闻的文气、风格、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充分条件。美学界知名人士屈稚军说:“美感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消息作品何谈之美?情感,是消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条件,也是记者表达思想、立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品所以强调要用新近发生的事实说话,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标志出记者所报道的事物是客观的,公正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欣然地接受记者所传播的信息。 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般来说,新闻报道是用第三人称报道新闻事实,记者尽可能不要出现在消息中。然而,近几年来,记者任意出现在消息中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是需要严肃地从理论上加以认识,认真地从实践中自觉改正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描写,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广阔的艺术境界。所谓消息的意境就是指消息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所描述的客观景象与记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密切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化了的境界。 消息意境是一种“写境”,是因为消息意境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 首先,消息的职责是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即便写景,也只能是实实在在的景,这与文学意境有着根本的区别。文学意境可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而消息的“境”必须是现实的,是记者亲眼见的  相似文献   

10.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一个好的细节能抓住人或事物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细微之处。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引起共鸣。在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通常作为通讯写作的特有手段,用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近来。细节描写在消息写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记者在写作消息时“引进”细节描写手法.使消息具有了更强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但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消息中,细节都被认为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抢了主体新闻的风头。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文革”后在拨乱反正中,天津日报的同志提出了“抓活鱼”,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的海洋,向读者提供鲜活的新闻。这个说法,比“跑消息”的说法更形象,是新形势下对记者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视野     
《视听界》1991,(4)
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中国记者》今年第4期报道了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12月关于短新闻的一次谈话。乔木说,新闻一定要短,这样可以多登一些。读者希望多知道一些消息,多知道一些消息比单纯说道理好,如果每条新闻拉得  相似文献   

13.
写作会议消息,记者要有独特的价值判断思维,除了遵循新闻价值的一般规律外,还要针对会议消息、的特殊性,运用独特的价值判断思维选准会议新闻,报道好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新闻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战争爆发”。每到战争打起,各国记者便纷纷到前线进行战地报道,力争把第一手战斗消息第一个传回自己的新闻单位、传递给自己的听众、观众、或者读者。  相似文献   

15.
高原 《青年记者》2004,(3):33-33
消息靠导语开口说话,但好的导语,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满意,让读者感动。如何寻找这一突破口呢? 内容上接近读者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传递速度的加快,追逐新闻的独家性已越来越难,而解读新闻比捕捉新闻更具现实意义。新闻解读思维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辨别新闻、分析新闻,并对新闻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新闻有效信息含量的思维过程。要将新闻解读思维转化为报纸版面的效果,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编辑记者必须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要认真研究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解读新闻时应力求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6,(10):24-26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也有人把消息导语比作“凤头”,还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钩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的调查,一般读者每天用来看报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他们看报的目的是要了解当天和新近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作品中,有一种传来新闻,它是记者根据传来的消息制作的新闻,新闻作品中所记载的内容,不是记者亲耳所闻,也不是记者亲眼所见,而是私下谣传或者记者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憎;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露脸儿;四是记者、通讯员不善于从会议中捕捉读者关心的新闻,写出的消息平淡无味。目前,要解决会议报道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的支持,需要报社按新闻规律办事,切实把好版面关。但要解决会议消息枯燥无味的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  相似文献   

20.
大凡社会效果比较好的新闻,其因素一股不外乎这样几条:或者事情新,为众多读者所鲜见,所关注;或者主题重大,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时弊;或者反映的经验有典型意义,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还要写得好,符合新闻规律。不久前获得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国家与农民合建圆明园遗址公园》这条消息,可以说基本具备了上述某些条件。这条消息最可贵之处,是记者以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及时地抓住了在改革洪流中涌现出的一件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