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人文学科综合课程.2011年,我国教育部门在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以往并行的两部课程标准加以合并,推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标准"特别强调加强课程中各相关内容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法,是历史课教学中与政治、地理,以及乡土教材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内在规律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有完整的认识,对事物变化和发展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历史知识教学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维度是挖掘初中各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深圳市南山区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之一,于2001年开始了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试验,并在十年的实验中创设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鲍辉 《考试周刊》2012,(37):20-21
一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同时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可能因此而涉及方方面面;区域性特点是因为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指“由所感触或思考的事件、现象以及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它可以由当前的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历史教学中采用联想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7.
何尤文 《教师》2014,(7):46-47
正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在教学中表现为已知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历史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学习,没有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现象之间、不同阶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此种教学理念指导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人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因为它不仅是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是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9.
苏鸿 《教育探索》2000,(10):37-37
一、课程综合化的现实依据 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是课程变革的动力源。课程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制约课程的三因素(知识、社会、学生)及其关系的适应上,课程综合化是三因素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从社会方面看,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问题解决型的人是时代的需要。其次,科学知识正由纵向分科走向整体综合,课程要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化。第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课程综合化的…  相似文献   

10.
谈高等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纯仁  杜洋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5):135-136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应是一个动态系统,理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应不断地吸收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成果,以丰富、更新教育思想,适应时代需要.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充分注意学生作为对象主体的存在与主动接纳知识的个性要求,在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的、本质的联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由于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内容上看,它是语文学科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同时,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从学习形式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学习,从中获取知识技能、陶  相似文献   

13.
“文综测试”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为主。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之间的系统联系 ,又体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文综测试”的内容大致有下面10个方面 :①了解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律、发展趋势及其意义 ;②理解社会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结论 ;③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 ;④发展相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或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⑤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在时…  相似文献   

14.
在学科日趋分化、知识不断增长的今天,通识教育追求整体的知识观,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克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文明史追求知识、方法与修养,在提供联系知识观的同时也提供了整体的知识观,突破了人们对知识分割的狭隘理解。本文试图以文明史这门具体的课程为分析对象,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具体课程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走向实践的课程观,为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曾令云长篇历史小说《云兴街》分上、中、下三卷,其以开阔的视野,通过展示昭通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与之相联系的各色人物等的命运沉浮,折射出昭通上个世纪,时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面貌。整部小说在叙述历史的体例上,在运用方言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方式上,以及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营造的地域文化氛围上,都能让读者能打破以往的思维惯性,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关注昭通历史,并获得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历史学与地理学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历史阐释;同样,引入历史学知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兴趣。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就是这样一门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综合性和教育创新意识及行为的学科。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科发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显现史、地互融的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方位了解历史和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资源、相关学科的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和家庭资源四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以及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语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语课程标准》指出:“语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将综合性学习列入各学段的目标中,这一方式“加强了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应该成为教师在语教学实践中的一项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