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静 《历史教学问题》2005,(4):109-110,6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各科一样,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在教学环节中究竟落实得如何?下面撷取几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就历史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进行探讨。一、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案例案例一:“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教案)中称教学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思想教育”目标还是普遍现象。例如“学习…  相似文献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历史学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方面的落实往往会引发以下两个现象: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课改的前列,担负起“更新理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的重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历史教师要积极融入课改中去,探索构建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要做学生成长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史的快乐和真谛。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过程与方法”列入课程目标伊始,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加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世界,把握未来方面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桂珍 《考试周刊》2012,(5):143-144
多媒体教学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超文本的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的预定目标的实现。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普通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建立在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上,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人,但又强调教育对象是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成熟的青少年,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三大纬度之一。作为以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历史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课程目标中用较大篇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了阐释。这已为众所熟知,无需一一罗列,况且同仁们据此所做的探索也已非常之多。笔者在领略过许多独到见解之余,也想谈点拙见,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上运用新理念,把历史课上得生动,让历史课魅力纷呈。  相似文献   

11.
新的历史教学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祖国统一的教学:基于普世价值观引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汉国先生在《新编历史教学论》中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历史课程目标的核心与灵魂”,郑佳明先生在《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中说“价值目标的选择关系到人民对执政理念的认同,关系到对国家民族的认同”。然而,高中历史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培养价值观,却是见仁见智,笔者就历史教学的价值观与祖国统一的教学略抒浅见,以期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3.
唐益星 《学苑教育》2012,(21):92-92
在初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中,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讨论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助燃思维火花、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首先,重视情感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项。它不只是传统历史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的名称演变,而是更丰富了历史学科的内涵。它要求学生在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体验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课堂的“慢”艺术,就是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生成知识与技能,有充分的空间探究方法与过程,有充裕的机会浸润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从历史教学实践看,人们对前两方面较为重视,而对第三个目标关注不够。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又影响对历史知识的获得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17.
刘硕 《考试周刊》2013,(77):128-128
江苏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时间。2013年高考业已结束。回顾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虽然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课程目标。但是仍有部分师生对历史科目缺乏足够认识,总认为历史属于文科,只要念念、背背现成的结论就可以考好。经常出现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划下要点,课后学生对照着去背诵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没有生命力,显然是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相悖的。新课改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氛嗣,激活课堂,唯有被激活了的课堂才最有生气,才能使师生的思维都进人“状态”。那么,历史教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激活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8.
赵军平 《课外阅读》2010,(12):89-89
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具有如下特点:(1)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作为课程目标,这三个方面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但是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沅。  相似文献   

20.
李长关 《考试周刊》2010,(53):172-173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通过近几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