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2.
竹子属禾木科竹亚科植物,与梅、松一起被称做“岁寒三友”,又和梅、菊一起被冠以“四君子”的美称。其家族庞大,功用甚多,我国很早的《竹谱》记载30种竹的具体用途。竹子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愈是发展,人们对竹子利用的范畴愈是广泛。中国文化中的竹意象斑斓多彩,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活动背景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的种类很多,我国约有近600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淡竹、苦竹、凤尾竹、方竹……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竹林深处人家》是一篇写江南竹农丰收喜悦的美文,学完了同学们深受感染,纷纷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对竹子产生了亲近的愿望。二、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竹的历史,了解中国人的爱竹情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 ,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 ,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 ,或看到虚心、谦恭 ,“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 ,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使人俗” ,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 ,而他策竹杖的风姿 ,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 ,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 ,譬如杜甫先生 ,他有…  相似文献   

5.
史军 《初中生》2014,(4):34-36
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竹子有如此浓重的情愫。我们攻城有箭,书写有简,储物有筒,吃饭有笋……竹子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之上。苍茫的竹海就像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乐园,青翠的竹林撑起了一个民族种竹、用竹、咏竹的悠长故事。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竹子依然是神秘的。中国为何有这么多竹子?竹海是怎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其干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干姿百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  相似文献   

7.
竹文化说略     
竹子起源于中国,中国的古老文明因而曾被西方称为“竹子文明”。由此可见,竹子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我们经常说的竹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人为的技巧,将天然竹材,制成合用  相似文献   

8.
说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古人对竹的生动写照。竹子寿命特别长,可达100年。竹子可以长到10多米,每一节的间隔约为25厘米。成年的竹子高大挺拔,叶子好似利箭,当敌人来犯时,微风吹舞着叶子,竹鞭尽情地抽打着不速之客。竹子腹中是空的,人们常用竹子来形容虚心的人。我国竹子有250多种,常见的有冷竹、箭竹、罗汉竹、紫竹、青竹……其中,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最爱吃箭竹。紫竹则是制作竹笛、箫的上好原料。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有一位农夫叫王武,上山砍毛竹。他把砍好的毛竹堆成一堆后,又去砍毛竹了。不料,那堆毛竹中,有一根毛竹溜下山,正巧撞上了过路的李华。尖尖的竹子刺中了李华的心脏,李华当场身亡。王武进了监牢,县官叫他写悔过书。由于王武小时候读书不认真,遣词造句水平很差,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溜竹死人”。粗心的县官不经调查,就据此悔过书把王武定为死罪。“竹溜”和“溜竹”,仅两字颠倒,王武竟成了刀下冤鬼。“竹溜死人”的意思,是指竹自己溜下去,刺死了人;而“溜竹死人”,是指把竹子故意溜下去伤害别人。王武是在无意中伤到了…  相似文献   

10.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11.
麦子的亲戚 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有资格怜悯欧洲人,因为他们在17世纪以前几乎没见过竹子.这怪不得他们,因为欧洲压根不产竹.现在世界上的50多属、800多种竹子有三个分布中心,分别是包括我国南方在内的亚洲 东南部、非洲热带和美洲热带,其中亚洲的竹子种类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2.
竹颂     
千百年来,竹子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令人称颂。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它们四季常绿,傲霜斗雪,然而三友、四君子中的竹子,却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高雅清幽。人们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品性。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给  相似文献   

13.
<正>苏轼曾在诗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虽然我们的住处不一定都有竹林,但谁家没有几双竹做的筷子呢?竹制的桌椅板凳、竹炭包、牙签……都是随处可见。至于鲜美的竹笋,那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竹在中国文化里地位非常高。竹竿笔直而中空,坚韧异常,不惧风雪,四季常青,常被比作虚心、有气节的君子。古人用竹管制笔,在竹简上书写历史,把竹子做成乐器,在竹林里吹奏音乐,在纸上画竹,在玉上雕竹。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生在作业中把“篮球”的“篮”误写成“蓝天”的“蓝”。一天,学生问我,“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是“竹”字头呢?是呀,“篮球”不是蓝色的,也不是竹子编的,与竹子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好多资料,又同体育爱好者交谈,据说是篮球始于美国,当时并无篮板,篮环,而是在室内墙壁挂上“篮子”  相似文献   

15.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竹的起源     
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理念: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  相似文献   

17.
<正>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分也.——郑燮《题画竹》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题画竹》提出的“三竹”之说,很值得品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简明地概括了作画的过程.作画,无疑是艺术创作.“三竹”之说对文艺创作不无借鉴.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借助创作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要塑造艺术形象,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画竹,就得先认识竹子.“眼中之竹”不同于自然的竹子.自然的竹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眼中之竹”是通过视觉而感知的感性形象,即表象.表象贮存于创作主体的记忆里,成为记忆表象.例如,见过一次铁轨,脑海里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两条钢铁板.这就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的感知、积、存,就是创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这是创作的第一步,即“眼中之竹”阶段.艺术毕竟是艺术.它不能消极地模仿自然.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对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必然笼罩着创作者情感,充满着创作者的意识,这样便产生了意象.例如,创作者熟悉了铁轨的属性后,脑海可能产生这样的印象:两条长长的光滑的钢铁板铺在枕木上,向远方延伸.这就?  相似文献   

18.
<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脍炙人口的这首《竹里馆》以简朴清丽的遣词造句传达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气节、挺拔、高逸品格的象征。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乔木形态的巨大的“草”,它往往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故有“蛰伏五年,一月而生”这样的形容。  相似文献   

19.
广宁素有“竹子之乡”的美称,全县拥有竹林104万亩,是全国竹子最多的县。竹子在广宁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皮竹,可以说是广宁经济命脉之一。近年来,竹子害虫日益猖獗,严重妨碍广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今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竹蝗灾害,全县有12万亩竹林受害特别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今年购林药、收购竹蝗就花近70万元)。为了进一步了解竹子被害情况,认识竹子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掌握竹子害虫的防治方法,我们广宁师范生物科技活动竹  相似文献   

20.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