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地方传媒突破舆论监督瓶颈的实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国 《新闻界》2005,(3):52-53
既没有《焦点访谈》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南方周末》跨区域监督的优势,地方传媒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可谓难上加难!一难在消息被封锁、新闻源被控制;二难在调查和采访阻力大;三难在批评报道往往无果而终、削弱了传媒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地方传媒要想从重重困难中突围出来,一靠政策和法规创新,保障传媒的采访权、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权;二靠实践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新闻实践创新,探索地方传媒实现舆论监督、强化舆论监督新途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关鸿雁  李伟 《新闻战线》2023,(17):48-49
<正>文以贯道,道从实来。新形势对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的迫切需求,要求我们立足热点、深化调研、更好地服务企业改革发展。中国邮政报围绕调查研究报道,立足企业特点,扎根祖国大地,在一次次深查细究中练好基本功、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抓谋划,创新调研形式现代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乡乡设邮、村村设点、点多面广的特点,是中国邮政服务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禀赋,也为我们创新调研形式、精选调研课题提供了广阔空间。“典型”与“全景”同步。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年来对国内一些优秀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感悟,笔者认为,要让经济报道显露生气、为群众喜闻乐见,最为关键的是要使经济报道在题材上创新、角度上创新、思维上创新、写法上创新。 一、题材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广阔的内容给党报的经济报道带来诸多新课题。产供销生产性报道显示出很大的狭隘陛。因此,要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在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时代党报记者要自觉锻造、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这项硬核能力,以真调查、深研究紧扣时代脉动,以扎实过硬的调查研究赋能新闻报道的创新创优,将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好成果转化成党媒传播的大流量、大影响,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每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来临了。从以前会议报道佳作的成功经验,自然就想到了本文的题目。“创作欲望”通常属于文学艺术工作者;难道记者,尤其是作会议报道的记者也需要它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创作无非是作者对作品的创造。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塑造艺术形象,记者要采写报道事实,二者虽手段不同,但都在创造各自的作品,都要经过对客观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调查,加以选择、提炼,而后产生新作。这里对作者的一致要求是:作为独立思考着的创造活动的主体,要不断追求作品的创新。因此“创作欲望”是所有进行创造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心理动力,这…  相似文献   

6.
潘旭 《中国记者》2023,(5):121-122
<正>监督报道,检验的是一名新闻记者调查研究的功夫。如今,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的今天,监督报道有着更广泛的空间。一方面,群众深恶痛绝之事并非没有,而是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问题,新闻记者,必须要持续守望公平正义;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监督报道相较负面报道,有着更为广义的内涵,它的目的是查找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向俊 《声屏世界》2013,(5):16-17
如果说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突出重围的重型武器.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则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展栏目品牌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根基。因此,如何平衡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坚守与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新时期要搞好典型报道,其出路即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大胆摒弃、否定旧的新闻报道模式,勇于在内容、形式等上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陈隽 《声屏世界》2009,(11):34-35
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冲突要做到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张弛相间、合情合理,除在制作前对冲突的各个环节和发展节奏进行整体把握和精心部署外,要考虑如何运用一些艺术手段和技巧来巧妙安排、合理设置这些冲突。目前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常用的冲突设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11.
调查类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表象后面的真相,把握被局部掩盖着的全局.要创新调查类新闻报道,打造精品,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杨维玲 《新闻界》2005,(3):63-64
本文以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周刊中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对三种主流新闻周刊封面报道进行抽样研究,从含量、题材、行文主线、内容等四个方面分析新闻周刊的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主题报道,关键是要尊重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源。就是要坚持“策划为先、创新为要”。变指令性动作为自觉性行动。做到贴近性、多样性、互动性和鲜活度、深度、力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陈伟利 《新闻战线》2022,(2):117-118
舆论监督报道要处理好关注度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全媒体时代的流量。要将更多的采访力量放在调查跟踪上,及时跟进新线索,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在掌握准确的核心信息后,推出权威及时的调查报道,解答受众的疑惑,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党建报道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积极创新。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指导党建报道,在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是:①拓宽报道领域,关注新鲜话题,增强指导性;②加强报道策划,直面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权威性;③重视版面设计,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能在调查性报道中避免引发新闻官司?笔者结合一些重大调查性报道案例,从报道心态、证据意识、写作技巧和发稿窗口四大方面,浅析调查性报道的"四要四不要".  相似文献   

17.
记者采写报道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在记者的心里扎根。好的创新报道在于深入理解了政策。本文围绕记者如何才能做好创新报道,指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不敢面对现实,就会很快被淘汰,失去做记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19.
吴孟春 《东南传播》2023,(2):143-145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导向对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产生影响。为杜绝虚假错误的网络信息产生负面的社会舆论影响,进而增加民众的焦虑感与恐慌感,在各类新闻事件报道时,应当紧扣融媒体发展规律,尊重新闻事实,对调查性报道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调查性报道发挥出一定的舆论引导力。本文试图通过《帮帮团》几篇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从工作创新对策、传播形式、调查采访方法等方面,浅析探讨融媒体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工作困境和工作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怎样写好“对话报道”? 根据目前的实践,我觉得有几点必须注意. 第一,调查研究,了解真情. 要写好对话报道,首先要确定对话的内容.这就需要调查研究,了解真情,下功夫研究社会问题,了解群众心态,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以及在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准需要释疑解惑的问题,即“热点”、“疑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话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对话的概括报道和实录报道,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对话事实作报道,要在事实发生后才能进行。至于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