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口语诗人陈衍强的组诗《农村娃儿》发表于《人民文学》2007年第11期,2011年该组诗获首届《百家》文学奖。诗人用‘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以一种看似冷漠实则炽热的情感,关照他热爱的农村、农民,展示处在农村改革拐点的农民的无奈、茫然甚至近乎悲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王之波 《考试周刊》2008,(22):197-198
美国的超验主义对美国的文学及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产生了一大批诗人和作家.爱米莉·迪金森是其中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她对自然界敏锐的观察,精巧细致的思维方式和对爱情的描写.打动了读者.成为当时唯一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西晋诗人陆机临死,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审视陆机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方面,强权政治决定了陆机命途多舛有志难伸;另一方面,自身的性格使其投身失所行为失当。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陆机迷失自我,结局悲惨。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张祜青年时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中年开始为进入仕途而奔波,却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贬抑。张祜从此绝意出仕,以布衣而终,晚景凄凉,身后悲惨。张祜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格律严谨,在当时颇有名气。  相似文献   

6.
学习古诗,要先充分了解诗人以及他生活的年代,了解诗人当时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了解古诗,才能学好古诗。  相似文献   

7.
西晋诗人陆机临死,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审视陆机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方面,强权政治决定了陆机命途多舛有志难伸;另一方面,自身的性格使其投身失所行为失当。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陆机迷失自我,结局悲惨。  相似文献   

8.
杨白劳:“殃白劳”。意谓终年白白地辛劳,还要遭殃受迫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尖锐激烈的阶级对抗。大春:“打春”(立春)。意谓尽管当时地主恶霸横行霸道,整个社会暗无天日,但是黑暗即将过去,...  相似文献   

9.
小说《故乡》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先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  相似文献   

10.
汉代农民的收入和支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美]比尔·孔维廉著刘磐修译有关汉代农民的叙述,大都把他们描写成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现代作者的如此描述源自当时观察者的陈述,他们勾勒了一幅凄惨的图景。晁错在给文帝的一篇著名奏章中,认为农民正置身于恶劣的境地。他们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主要分析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中南茜的矛盾性格,以及导致她宿命的原因。通过南茜的悲惨命运,讲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惨痛生活;通过南茜的性格成因解析,透视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腐朽性和阴暗面,其充满着对穷人的欺压和不公,同时全面地领略作者的英语写作特色和技巧,让人反思正是这种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充当了主人公南茜最终悲惨命运的刽子手和掘墓人,对南茜最终悲惨的结局表达出无限的同情和感慨。  相似文献   

12.
冯雪 《考试周刊》2013,(25):22-23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愤怒的葡萄》出版于1939年,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季节工人的悲惨故事,展示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本文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阐述了《愤怒的葡萄》中葡萄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故乡》和茅盾的《春蚕》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各具特色,不过作者在写作时都对中国农民这一形象做了深刻的描绘与思考,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色。另外,鲁迅和茅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困境与思想状况,揭示了造成社会底层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源,深刻批判与剖析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现实,并以此唤起他们的觉醒意识,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农民。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一个农村姑娘——苔丝,在当时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宗教伦理传统道德以及她自身性格等原因使她从一个朴实、纯洁、美丽、善良的乡村姑娘一步步沦为杀人犯,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牺牲品的悲惨故事。  相似文献   

15.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史的编写到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在谈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时,历来几乎是众口一辞地指责诗人没有去直接描写当时农民的痛苦生活,并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其原因归结于诗人的阶级局限或历史局限。笔者从美学、心理学着眼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发表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北宋诗人张耒对当时社会现实认识深刻,一生创作了大量体现民本思想的诗歌.张耒诗歌中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与民休戚与共、为民祈天、与民休养等三个主要方面.这种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有关,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塑造了一位弹奏技术精湛、身世遭遇悲惨的琵琶女形象,同时诗人联系自己宦海浮沉的惨痛经历,抒发了自己感伤愤懑的心情.本文将从语言运用、人物形象塑造、音乐描写等方面对自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澳门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诗人获得了显著的文学成就,其成因可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部原因是澳门生活环境中特有的生息状态,内部原因是新移民诗人所具有的漂泊之感、充溢着生命力度的诗歌精神以及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澳门良好的生息状态为新移民诗人提供了可融入的空间,而诗人独有的个人经历、诗歌追求、创作风格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新移民诗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澳门诗坛注入活力,二者在互补之中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20.
顾城是一位引领朦胧诗潮的年轻诗人,也是人们崇拜的童话诗人,他却以让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审视顾城的一生,可以看出,顾城是一个童话世界的天才,而正是这种天才特质造就了他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