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其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并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颠峰之作.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所罗门之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不同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出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从而为美国黑人描绘了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托尼*莫里森超越了对美国白人的向往或仇视的传统黑人文学主题,无疑开拓了黑人文学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所阐释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观照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与后学批评所关注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又《看不见的人》)被誉为二战后美国黑人史诗,其主要人物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反映了美国黑人的复杂心理路程,小说人物探寻自我的坎坷经历和多舛的命运为读者提供了从多种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广阔空间。而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本土理论"是解读美国黑人文学这一特殊文本的基本范式,其中的"黑洞"仪式则从黑人的话语实战中透视出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该理论与小说达成了一种绝妙的默契,即浓缩性。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Beloved,1987)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来分析这部小说,指出作家将爵士乐的演奏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将爵士乐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完美地结合,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黑人在美国当了200年的奴隶,获得解放后又长期遭受种族歧视.黑人对美国既爱又恨.理查·怀特苦难的童年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通过真实地描述童年时代南方黑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种族歧视的罪恶,震撼了美国社会.怀特的成名之作<土生子>、<黑孩子>使他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奠基人.怀特的文学成就为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其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为美国黑人文学开拓了新领域.他的思考与探索预言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艾里森的影响体现在对主题选择、文本结构及创作美学思想的创新和拓展.这种影响贯穿黑人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即1962-1983年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及1983-2001年的新黑人美学时期.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反映了作者追求民族和谐的殷切希望。在小说中,赖特塑造了一位反"汤姆叔叔"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讲述了别格如何在冷漠的家庭和备受歧视的社会中从困顿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从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反抗、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深入探讨小说彰显出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和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美国黑人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随之而变化的美国黑人形象,也出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出现在小说中,黑人形象由单一的温顺型的特征发展到了有黑人自我文化认同意识等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良红 《文教资料》2008,(27):32-34
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中的代表、美国小市镇黑人生活高超的记录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保持传递民族文化重要性这一深刻主题的同时,为树立美国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开辟了先河.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为作者在文坛上赢得了稳定的地位.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叙事技巧和非纯粹艺术的创作三个方面是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最显著的叙事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小说《宠儿》是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它充分反映了莫里森的写作才华和艺术特点。该小说采用了欧美文学中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如灵活变换的聚焦,碎片式的叙事时间,同时也寻根美国黑人文学传统,如口述文学传统,民间民俗传统等。正是这种美国黑人文学传统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创造性结合给了《宠儿》无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是美国当代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葩。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既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主题、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论《土生子》中的新黑人艺术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年)的代表作。此书之所以在美国文学或美国黑人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小说主题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即它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严酷现实,另一方面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土生子"即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这个黑人反抗、犯罪少年的典型艺术形象。黑人反抗、犯罪少年,这就是小说主人公别格这一艺术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征,它体现了新一代黑人对种族歧视与阶级压迫的不满、反抗和斗争。它是对新一代黑人或者说是潜伏着的黑人民族性格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母爱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母爱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文学兼具黑人民族和美国文化的特点,以废除奴隶制、反对种族歧视为主.由于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所以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具有独有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特点,针对二战后期至今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了解到美国黑人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替罪羊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替罪羊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是莫里森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被誉为继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本文试从韩礼徳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的对话,通过语气系统找出奶娃性格在话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