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南青铜器     
笔不懂考古学,自然也生疏青铜器。但,因无数次陪同远道客人参观游览河南博物院,导游对馆藏青铜器的极高评价,使我形成“河南出土青铜器占全国主导地位”的认识。一次在接待对物颇有见解的客人时,我所形成的定式思维被他否定。我原本就有较真的毛病,加之常人所固有的“月是故乡明”的思维习惯,自然使我不肯轻易推翻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元宵斗假牙     
那年春节回国,前脚刚到北京,猪木跟着就到。他是我在东京认识的朋友,智商不高,却很厚道。短期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打工度日,年纪不小了,还是光棍一条。猪木对中国文化颇有兴趣.每次听我说起中国,都聚精会神。有一次我说到中国的物价便宜,只有日本的多少分之一,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从此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戒指林夕 朋友带我去拜访一位作家。据说他的阅历颇为丰富,去过西藏,游历过欧洲,在日本也待过几年。他研究的专业是古汉语,对藏文、日文等也颇有研究,业内很有名气。后来他改行当作家了,而且是专写言情小说的通俗作家,我们因此也得以相识。 见面寒暄之后,我意外地发现那双很男人的手上除了大拇指外,每只手指上都带着一枚镶嵌珠宝的戒指,很耀眼,很不相称。我忍了几忍,最后还是忍不住,提出心中的疑惑。作家一听就笑了,  相似文献   

4.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6.
潘璇 《大观周刊》2006,(47):89-89
“张导”缘起99’世博会 谈到导游行业,张益民感触颇多,他自己就是在昆明旅游大发展的那一年入行的。据张益民回忆,在99'世博会之前,整个云南参加导游考试报名的不足一千人,但99'世博会之后,  相似文献   

7.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夫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呆就是4年,日期到了他却没有回来,他让我带着儿子也到日本去,我们去了。 到了那儿我才发现,我的丈夫已经是一家商社老板女儿的准未婚夫了。丈夫躲着不见我,每天让个会说话的日本女人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呢,我丈夫这么做也有点太  相似文献   

8.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9.
来自西方国家同行的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做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应也很敏感,不是什么记者都可以报的,也不是期货领域里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媒体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远在1935年,我和路丁(王尧山)同住在爱文义路戈登路(现北京路西康路)一条小弄堂的三层阁楼里,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天下午,来了位体态魁梧,身穿天蓝士林布长衫的陌生人。他的前额突出,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颇有点学者的风度。经路丁介绍,才知道他是蜚声左翼文坛的文艺评论家—一胡风。从此,每隔十天半个月他就会到我家来一次,他为我们带来文坛新闻和动态,小阁楼里洋溢着轻松自由的氛围。据说他在日本留过学,曾参加过日共,因反对日本政府侵略我国,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没有和上海  相似文献   

11.
初识李学民是在197年秋。当时他刚从部队转业到原商丘县二轻局办公室做文秘工作,我在二轻局下属的农具厂任政工员。一天,我到局里开会,看到一位身穿绿色军干服的年轻人,中等个子,留小平头,壮实的身体、深邃的目光、黑里透红的脸庞,显得很有精神。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和他握手,并互报身份,而后攀谈起来。初次谈话,我便发现他比较善谈,颇有文采,头脑敏锐,顿生心有灵犀、相见恨晚之感。由于说话投机,加之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两间打字室兼卧室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每次见面,我们都是海阔天空、高谈…  相似文献   

12.
档案你我他我曾祖父,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名叫黄天香。清政府时期,我太爷爷在绍兴一带行医,红极一时,为杭嘉湖地区的民众看病。清代行医是好行当,家里都是几进几进的门,买地几百上千顷,嘉兴东门现在几大队几小队那些土地,当时都是我太爷爷的。我太爷爷人称九斤公,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爷爷自然继承了我太爷爷的事业,也做了中医。我爷爷名叫黄锦林,民国时期也做得极好,嘉兴、嘉善、绍兴,都有我爷爷的诊所。爷爷还与蒋介石的表兄在浙江开办两省陆军医院,我爷爷任院长。我爷爷的照片当年挂在我家客堂间里,日本人到我家,看到那…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14.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15.
闻里 《出版参考》2009,(10):8-8
日本组织几十位年轻妈妈到上海市民家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上海市民颇发感慨。 有一位一岁多的日本小男孩抓起桌子上的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上海房东欲要制止,他妈妈却说:“让他去,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男孩咬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出了生馄饨。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有两个姓“村上”的人家喻户晓;一个是作家,叫村上春树;另一个还是作家,他的名字叫村上龙。村上春树笔法细腻,以写情见长;而村上龙则迥然不同,他是以笔法老练、泼辣,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扬名日本文坛的。村上龙个性豪放不羁,他的经历颇有  相似文献   

17.
王纯才 《传媒》2001,(5):20-22
A.读梁衡 认识梁衡是在1995年春天的北京。那天他刚从日本访问归来,一见面,他平易近人、质朴敦厚的样子让我惊讶。从那以后,我开始读梁衡的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我每次到北京,都要拜访他,他总是乐于接待我。言谈中,他  相似文献   

18.
著名围棋手聂卫平说过:“我喜欢有胜负的东西。”朱珉辉也颇有这种理念。他说:“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19.
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他的无厘头或者说后现代主义解构手法的后面,我们了解到:原来好的喜剧是应该让人流泪的."我是一个演员",这是<喜剧之王>里的台词,这无疑也是周星驰的自我评价.让人不禁想到了日本著名电影人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一向对人说,我什么都不做,只做豆腐,因为我是个纯卖豆腐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 “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连一个星期天也没歇过。每天都坚持五点起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