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尹翁归传>所载"河东二十八县"是昭帝时期河东郡的辖县情况,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郡辖安邑等二十四县(侯国)是成帝元延年间的情况,前者比后者早70年左右.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证出"河东二十八县"还包括周阳、高梁、岸头三县和下摩侯国.昭帝时期河东郡已分为南、北两个监察部,并影响到后世该地区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代,中华帝国掀起大规模开发经营东北的历史浪潮。辽西联接中原与东北,在双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帝国"北边"战略影响辽西政区、交通与城市地理。平刚、且虑的兴盛与帝国"北边"进取策略密切相关。"卢龙—平刚"道的衰落废弃发生在帝国"北边"收缩策略背景下,或许曾遭到人为破坏。有关"傍海道"路线的分歧,实则突显辽西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地位。研究曹操征乌桓回师路线,可更明晰"傍海道"途径。"傍海道"沿途重要城市的废弃,可能与滨海地区大水、大旱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考察秦汉辽西史地问题,有助于更深入具体地认识秦汉辽西历史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3.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一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安宅的边疆建设思想近年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普遍阐发,但其文化地理学价值却没有得到专门研究。尽管李安宅强调"文化"而轻"地形",但"地形"与"文化"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始终是统一的"人地关系"整体。在此整体中,边疆是以地貌为主的自然条件与以文化为主的人为条件的结合,"边疆性"相应地表现为"地形"和"文化"的双重区隔,边疆建设因此指向从"区隔"到"交通"的双线并进实践。其新启示在于:国家在推动"边疆性"消失的过程中,"地理交通"和"文化沟通"二者不应偏废,学界理当在边疆教育等方面增进"文化沟通",助力于新时代川藏铁路等边疆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5.
河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疆域在战国之前较为模糊,泛指黄河以东地区.秦时始置河东郡,其疆域约相当于今霍山以南,沁水以西的地区.之后,在不同的时期变化较大.今天所言之河东,即指运城市所辖之十三县市.  相似文献   

6.
"道"是秦汉时期政府为管理少数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的县同级。《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三十道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或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是历朝历代边界变化较大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而恰好秦汉政府又在这些不易控制的地区设置特殊的"道"机构。这篇文章从汉承秦制、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道设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建设的一系列成就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出现和持续的基础。秦汉时期的陆路交通建设有其独特的特点:秦的陆路交通建设体现在以“线”为中心,完成了以驰道和直道为主的贯穿全国的交通线;两汉时则以“点”为中心,完成了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点线相结合便构成了秦汉时期迅捷的陆路交通体系,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稳固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阶段,很多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尚处于开始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妇女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体现在所谓的"妇道"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后世以强调"性道德"为核心的"妇道"或"贞节"观念存在很大不同,而且,秦汉时期的"妇道"所体现出的诸多积极元素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衣食住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它们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中国文化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饮食生活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秦汉饮食主要以画像和考古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秦汉主食、副食饮食结构和对烹饪食具与烹饪技术的考察考证,充分反映了秦汉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从饮食结构上看,秦汉主食仍然是五谷杂粮,副食有丰富的肉食、种类繁多的蔬菜.在原料加工、烹饪技艺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有翻译传统的"翻译大国",近代以前大量翻译中国文化,近代以后又大量译介欧美文化。日本之所以有这种翻译传统,是因为日本自古在地理和文化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得不向位于世界中心的大国学习,以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