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挺 《新闻知识》2002,(4):34-36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白居易的“银瓶乍破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大音希声》中也指出,实感。”《庄子·人间世》“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指出:"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5月28日一版上的评论<人·自然·经济·文明>,就是一篇讲究宣传艺术,让人"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的好评论.  相似文献   

3.
1 别传和自传 --"吻火"的"流浪汉"梁遇春 钱钟书说得好:别传就是自传.读完梁遇春的<春醪集>和<泪与笑>,笔者发现,梁遇春所评述的对象恰恰就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所载"<墨子>七十一篇"不含目一篇在内,刘向校定<墨子>后所上叙目在六朝至隋代之时曾单独成一卷.从版本流传、史志目录所载及唐宋类书所引<墨子>佚文来看,目一篇与<墨子>十八篇之亡当在唐代.十八篇中,篇名可考者有十四篇.  相似文献   

5.
封常曦先生在<编辑学刊>1998年第6期上发表的<〈管锥编〉张冠李戴两例>一文,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用<礼记·昏义>注释时出现的差错提出了批评,指出钱先生错把"陆德明"当成了"郑玄",并认为此误是由于钱先生不明<十三经注疏>中<礼记正义>的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6.
明钟惺、谭元春所辑<古诗归>中,录有武王<几铭>,清周亮工认为铭文"口"字,本是阙文符号,钟、谭为妄改.这是晚明以来批评<诗归>的一个公案.近人王欣夫、钱钟书考订,认为钟、谭<诗归>所录不误;本文从<大戴札记>版本入手,对王、钱的考证,作了较多补证,从而论定<几铭>中"口"字确非阙文,首为阙文之说者,实始周亮工.同时对钱钟书的征引错误,也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7.
2010年6月8日至10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了"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专题研讨班.研讨班结合<金华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影像·寻访>等具体案例指出了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认为<影像·寻访>的成功就是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充分体现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8.
当我终于可以静下心、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距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倒计时刚刚进入60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庆特别直播节目<祝福祖国>,刚刚在"中国之声"顺利开播.由国家电台奉献给全国听众的国庆听觉盛宴,从这时起,就已经开始由序曲进入中心乐章.  相似文献   

9.
<崇文总目>现存的三十篇类序,有十二篇或者可以拾补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遗阙,或者已经突破前<志>成说,展示出了中补前<志>的学术功用.另有十三篇或详叙社会功用,或概迷门类源流,也凸现出了扬弃前<志>的学术智慧.尤为重要的是,还有四篇或厘清新类始末,或总结学术规律,更彰显出了超越前<志>的学术价值.此外,还有正史类序一篇虽学术意义不大,却是北宋中叶时代精神的折光,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总之.<崇文总目>类序颇有价值,是可以与<汉志><隋志>小序并驾齐驱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八部书目为中心,从各书目小序对"地理类"的认识发展、"地理类"收书数量的变化、"地理类"子目细分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地理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是我们长久以来引以为荣的传统.早在1902年,查尔斯·道就开辟了"回顾与前瞻"专栏.如今,该栏目仍在<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目报欧洲版>的社论版中保留出版.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期,<华尔街日报>凭借其所有人兼经营者巴伦的报道和评论而崭露头角.二战后,出版业巨擎伯纳多·卡各把<华尔街日报>打造成一家全国性的报纸.而今,<华尔街日报>发展成享誉全球的权威性报纸.而真正为<华尔街日报>赢得最初两项普利策奖的,是威廉·亨利·格莱姆斯和佛蒙特·瑞斯特分别于1947年和1953年撰写的社论.  相似文献   

12.
鹿荣 《编辑之友》2010,(8):112-114
最近收看某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请出某著名演员时,这样对他说:"观众朋友们早就对您耳熟能详了." 乍听到"对您耳熟能详"的说法,觉得有点别扭:对"人"也可以"耳熟能详"吗?于是便查阅了几本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耳熟能详"的解释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3.
毛表、毛扆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出版家、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的四子和幼子.兄弟两人师事魏冲是他们自己在跋<诗经阐秘>中说的,应该可信.两篇跋文笔者曾见两种版本:一是潘景郑先生校订的<汲古阁书跋·附录>(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一是台湾省"中央"图书馆收藏、编辑的<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1982年台北市影印本).经过核对,两本跋文出入不大,影印本有表、扆印章和表跋末署"受业门人",多出"门人"二字,其它无异.兹据真迹印本照录于下:  相似文献   

14.
"书社"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左传·哀公十五年>,齐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逊于齐.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这儿的"千社"也应该是书社.所谓书礼就是将家长或男丁的名字书于版图,置于社中,以便按照户数的多少及各户的情况,来平均其负担.书社和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就是士地神.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选题,稿件本来就是有的,即"准备好的",编辑做的是选择性工作:选择哪些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引进版的图书就是一种"准备好的"选题,东南大学出版社几年来出版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博士文库>也是这样一种选题.这类图书的策划组稿有着与一般科技书不同的特点,下面以<博士文库>为例介绍.  相似文献   

16.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17.
"窥一斑而知全豹"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现在,多用此句形容通过局部了解全部.2008年12月30日,<大众日报>刊登的<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就是通过"窥"到的"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这块"斑",知晓寿光市多年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匠之国"--看到日本人这样说自己,我受刺激了. 日本驻华大使馆寄来的<越洋聚焦--日本论坛>7月号,最后一篇是<复苏的匠之国·日本>.文中,日本经济产业省事务次官北畑隆声说:日本的强大之处,日本竞争力的出发点,在于"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他分析,日本具有"以精心制造为乐"的国民性,日本人都有与工匠相通的那种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最高的愉悦是能够快乐地做活儿".日本一直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相关教育和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尊贵".  相似文献   

20.
缪荃孙著述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初文献学家缪荃孙的著述,<清史稿·艺文志>始有著录,其后经<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江苏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缪荃孙研究数据索引>等史志和专著,以及<缪艺风先生著述目>、<<缪艺风先生著述目>补>等专门论文的逐步清理和续补,已得缪氏著述百余种,但各家限于条件,所载数量与缪氏实著仍有差距,本文新考得各家失载缪著三十种,并一一撰写了简要提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