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次激动     
三次激动于文国和朋友聊天,谈起参加新闻扶贫曾几次激动的事,这位做文字记者的朋友竟挺吃惊,他认为,既能“激动”,就可能出好作品,而且这“激动”更是搞好采访的情感积累,“说说吧!”于是,我就讲了起来。小煤窑业主和工人1996年5月15日,车子自毕节市出发...  相似文献   

2.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不少报刊都在争相刊登中国新总理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点名”吴小莉的新闻。凤凰卫视这位年轻靓丽的女主持人的幸运,被报刊渲染为“前没有古人,后不会有来者”的一种幸运。吴小莉在事后冷静分析自己当时的“激动心情”时说:“我的激动不只是因为总理点我的名字,而是因为,我和喜欢看我节目的朱总理有这样的交流,这是一个专业的互动,是新闻媒体同政府高级领导人的互动,这是一种信任。”  相似文献   

3.
亓欣莉 《中国广播》2007,(11):11-12
能够获得我国新闻界的“长江韬奋奖”,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荣誉不仅仅足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我工作的承认,更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来自一线广播电台记者和主持人的关怀和肯定,使我备感温暖、备受激励。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这个多年采访两会的老记者,有幸得到了向李肇星提问的难得机会,却在激动中拿倒了话筒,我由此而“名扬”全国,这也为我终生的新闻从业经历。  相似文献   

5.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时,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作为一名记者,“长江韬奋奖”是至高的荣誉,激动之余,内心又忐忑不安,感到自己做出的成绩远没有达到获得这项荣誉的程度。这一荣誉实在不应该是我一个人享有,他属于集体,属于团队。在我不长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十分幸运,能够和一批有着很高专业素养,热情、睿智和敬业的高原新闻人一起共事.  相似文献   

6.
初冬时节,西部边城乌鲁木齐传来北京的佳音:我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评选揭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族主任记者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榜上有名。记者采访了新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新闻工作者。 阿不力孜身材矫健,微黑的脸庞,眉宇间透出一股坚毅豪放的英气,谈吐直爽:“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是很高的荣誉。我很激动,也很感谢电台领导和新闻界朋友对我的培养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庆之日,也是我对一户人家进行跟踪摄影40年,为他们谱写一部新的“家史”的纪念日。这部“家史”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又看到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忆40年记者生涯和甘苦,我脑海里思绪万千,仿佛看到自己在新闻战线怎样长途跋涉、奔跑、抢镜头、写文章,……  相似文献   

8.
1996年9月7日下午,我这个“四等记者”正埋头在斗室“爬格子”。突然,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有福敲门来访了。这位与我打了多年交道的“稿友”,这次来访并非有事相求,而是带着几个好“点子”专程给我“送礼”。视新闻如命的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拿出纸笔,收受送进家门的“礼品”。当老刘献出这样一份“礼品”时,我激动得跳了起来:“好,我们马上去拍照!”这个“礼品”是什么呢?原来,在他老家利川市柏杨坝区白庙乡西坪村,有片特别“奇怪”的林子,连续十几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白鹤入林栖息,而当地人从不侵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时刻,回顾我四十多年的成长历程,心情非常激动,是伟大的党和新华通讯社,把我这名小小打字员,培育成了国家通讯社的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编导会同地、县电视台记者来乡里拍摄“20年风雨20年人”的专题片,当摄像机拍摄到我有大小5台收音机时,这位来自京城的记者激动了,她问我:“你怎样看待收音机?”我应声答道:“收音机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广播,是我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我祈求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命运却有意捉弄我,把我推向黑暗的边缘,10月21日至11月5日住进上饶铁路医院接受双眼手术治疗,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小小收音机伴随左右,引导我战胜着心灵的创伤,重新走向光明。那是8月初,我失明坏死的左眼…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12.
刘元(化名),曾是一家著名医院的大夫,退休后受聘于某民营医院。前段时间,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辞职了!给我再高的薪水也不能干!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  相似文献   

14.
1、开头:有个小故事8月的北京,热浪袭人,吴海民顶着正午的烈日,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刚进家门,电话铃就叫了.“喂,您是吴记者吗?”一个女子甜甜的声音.“我是.”“我可找到您了!”那女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现在在你们新闻出版报的办公楼里,我想马上见到您……”放下听筒,吴海民骑着自行车又返回办公室,虽是烈日当头,但他觉得有片绿荫为他遮阳,一种胜利的喜阅使他忘记了疲劳和饥饿.身轻如燕,车轮飞转……  相似文献   

15.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16.
当她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发现她白皙的皮肤黑了,纯美的嗓音嘶哑了,人变消瘦了,她就是盱胎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卞平。当她知道我的来意后,深思良久,情绪激动地说:“我能坚持下来,其中也多亏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她的爱人李国进,是盱眙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盱眙调频电视台台长。顺着这个思路,我的采访开始了。 6月初,卞平奉命抽调到县防汛指挥部任前线记者工作。李国进按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戴上军功章时,内心非常激动,我想,这军功章也有《军事记者》的一半。考军校落榜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干出点成绩。凭着旺盛的热情,采写了上百篇稿件,竟连个“豆腐块”也未发表。在我进退两难时,商丘军分区政治部的领导向我推荐了《军事记者》(当时叫《新闻与成才》)。我一边学习杂志上介绍的经验,一边自己努力实践。几年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被三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在领受了反复捶打的痛苦和欢乐之后,我将永远深深地恋着她———《军事记者》,一本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