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山学院学报》2014,(2):63-67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用来分析诗人与先驱诗人关系的理论,它解释了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范稳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藏人的视角体悟藏传佛教的悲悯和大地的灵魂,创作出了体现"神灵现实主义"的《悲悯大地》,这是超越影响的创新。"英雄叙事"是作家在"反英雄"创作潮流中的逆向书写,英雄最终归于庄严、博大、静谧的大地,这是身处现代都市的作家在感性英雄崇拜的驱使下对自然的皈依。  相似文献   

2.
活页填字     
纵向1.晚清四大批判社会的小说之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官僚形象,构成了一幅官场"百丑图",发人深省。2.中国古代文化中"金、木、水、火、土"的合称。3.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4.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5.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赠内诗的诗人,他突破了以往赠内诗中妻子形象模糊难辨的藩篱而塑造了温柔娴雅、忠贞不渝的许氏夫人及患难相扶、爱访道求仙的宗氏夫人形象,使得诗人的妻子形象从男性诗人形象的阴影中走向台前,展现其妻子独立的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当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其赠内诗中的妻子形象是李白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对象化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挫败感与失落感。李白的赠内诗对唐代其他诗人的赠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赠内诗这一爱情诗逐渐走向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赏析中唐李贺《苏小小墓》和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弃妇》的基础上发现二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同一旋律创作出了同样的"弃妇"诗歌意象。"弃妇"是诗人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实形象化身,是诗人主观化的幻想,是诗人气质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5.
张齐高 《语文天地》2012,(11):54-55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视角置于江南某一空间最高点,俯视江南大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啼莺、绿草、红花、村廓、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幅书写底层人民广阔生活的画卷,具有极强的社会感染力。迟子建在这部小说中以细腻柔情的笔锋描绘了多重人物形象,并借助独特的创作艺术手法对作品主题进行深情入微的阐释。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观"与"艺术论"对研究迟子建的创作风格与作品内涵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雨说》是台湾现代诗人郑愁予的最佳作品之一.这首诗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深情倾诉,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一种良好祝愿和殷切希望,希望孩子们多亲近自然,自由乐观、无忧无虑地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相似文献   

8.
耕者     
<正>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细品诗歌三百首,学诗吟诗做诗人如何写好诗歌呢?一、捕捉典型形象。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生活中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这些人、物、景就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如郑愁予《雨说》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春意,因而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春天使者的形象。二、寻找新颖意象。"两足不成鼎,缺象不成诗。"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  相似文献   

9.
德彪西,是伫立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中的《月光》。乐曲描绘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轻柔的月光洒满整个大地,大自然的一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嫣然一幅静谧美好的月色美景图。本文分析了对德彪西创作《月光》的背景、演奏技巧处理等方面,论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以加深读者对印象派音乐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陈阿珍 《考试周刊》2013,(20):49-50
<正>【教材简析】《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古诗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凉、孤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用"月"这一意象为脉络,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一、望月思考的哲人形象分析《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又以月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趋势,即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月"是诗中  相似文献   

12.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14.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大量女性形象,并且融情于景,常以爱情为载体,将女性形象与其"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诗歌理念统一起来,使女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互融合,折射了女性主义对其诗歇创作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于女性的赞美和歌颂.  相似文献   

15.
佟娟 《语文天地》2015,(7):61-62
"诗词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谢冕《论诗》)诗歌词曲的寥寥数语,简约而不简单,语言的不连贯性、跳跃性,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思维空间,能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正是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意念"与"物象"的结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概念。用意象鉴赏诗作能够深入地揭示出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得出的内涵也能给鉴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蜡烛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经典意象,而其独特的形态往往使许多诗人寄情于它,以它为精神载体,并赋予其更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是雁翼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坚持"现实性"的创作原则关注现实、审视现实、反思现实,深刻地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风貌。雁翼诗歌中的现实性的创作原则与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手法紧密相连,诗歌中形象化地塑造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时代形象",这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书写,同时也是诗人审视现实生活后的生存经验的凝结。  相似文献   

18.
这是朦胧派诗人顾城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朦胧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营造了这样一幅场景: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  相似文献   

19.
“七月”诗派是当时社会大变动和社会大灾难的结果,他们的创作直接记录着当年社会的变动和灾难;“七月”诗歌中的苦难意象反映了不同境域中诗人们的真实形象及情感,着重分析了“七月”诗派中主要诗人的苦难意象。  相似文献   

20.
美术作品中的构图是通过概括的物体形象或者框架来完成的,而骨架是画面各种形象的几何形的总和。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要归纳物体,以抽象的方法概括物体形象,把形色表现放在后面,在脑海中有一个大的框架或骨架,并且较为有序的排列在一起,再从全面的结构中逐一深入,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一幅作品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