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阳 《图书馆学研究》2011,(16):99-101,98
刘体仁是清初著名文学家、文艺鉴赏评论家,曾官刑部主事、吏部郎中。能诗善画,精鉴赏,被称为清初十才子之一。刘体仁所作诗文颇丰,但随作随丢,不自存稿,晚年自编其诗文集为《七颂堂诗文集》,诗文风格清隽遥深,追求自然。在诗歌创作、诗词理论、收藏鉴赏等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人刘体仁也许不著名,但他的诗从容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乾隆]会昌县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清)戴体仁修吴湘皋等篡清乾隆十五年刻本按:卷数当无“首一卷”。是志有台湾成文影印本行世,其版心、目录、内容均无卷首之标识。纂者当录为:吴湘皋纂。是志纂修姓氏列吴湘皋为“纂修”,戴体仁《序》云:“修纂则原任江宁溧水知县吴湘皋。”版本项当录为: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是志戴体仁等所作序均为乾隆十六年,记事亦止于乾隆十六年(见卷十七职官第10页)。[道光]会昌县志三十二卷(清)蒋启扬纂修清道光六年刻本按:卷数当另录有:首一卷附一卷。是志纂修人名页之版心有“卷首”字样,凡例也题有卷首;卷三十二之后附…  相似文献   

4.
陈朴 《出版史料》2003,(3):44-46
随着《刘延陵诗文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位在国内文坛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五四时期白话诗人,终于回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但诗人已于1988年10月18日以94岁高龄在新加坡逝世,没有等到《诗文集》在祖国大陆出版的一天。刘延陵祖籍安徽旌德,1894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11年进南通师范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5.
周强 《湖北档案》2011,(9):40-41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香涛,河北南皮人,清同治进士,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倡导经史实学。后擢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再任湖广总督,其间两次署两广总督。1907年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官至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卒谥文襄。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二、汉中文化的深刻内涵 汉中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深邃的,这里主要从诗文、宗教、科技、民俗几个方面作一概括。 (一)繁盛的诗文 古代汉中是诗的国度、文的沃土,诗文体裁广泛,内容绚丽,从上古至晚清,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7.
比对四库本《云庄集》与《西山文集》所收诗文,发现具有同题同文的性质,其中有大量发生在刘爚故后、由真德秀所撰写的诗文,由此判断《云庄集》是《西山文集》的删减本,并从版本学角度推论它源自明代坊刻之假托。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报纸一般统称邸报。宋代以后,邸报这一名称常见于官方文书和私家尺牍诗文中,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刘埙的诗文中均提到过邸报。但由于缺少实物,我们对邸报缺乏感性认识。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考证出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公元887年(唐代)写给归义军节度使张维深的进奏院状(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  相似文献   

9.
袁枚致李宪乔的信为《随园诗话》最早版本的刊刻时间提供了有力佐证;刘墉致刘墫的信是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周永年致李宪暠的信对研究山东高密诗派的交游情况有帮助;吴大徵致祁世长的信是当时清流派人物的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王旭敏  邓明 《档案》2023,(1):42-47
文章在考述晚清进士王烜的家史、师承、从政、赈灾、史志研究、著述存佚等方面的同时,还探讨了其诗文的思想性、艺术性,从中不仅可以窥视王烜的生命轨迹,还可以了解到晚清以降的陇右历史、人文和社会情状等。  相似文献   

11.
《林屋山人漫稿》是宋元之际著名学者俞琰的诗文集,今传有清钞本数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中,出现作者去世以后的年号,致使此书被认定为伪书。但笔者查阅国家图书馆藏三种清钞本,发现皆未出现作者去世以后的年号。再考察俞琰其它著作所载的生平活动、交往人物以及学术兴趣,不难发现这些方面的内容与《林屋山人漫稿》都可以互相印证。因此,将此书断为伪书并不准确。考证清楚此书的真伪,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考订俞琰的生平经历,还对正确使用宋元诗文文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13.
袁枚"性灵"诗论之深入人心与其文坛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小仓山房诗文全集》、《随园诗话》等著述的广泛传播。本文在考察并掌握大量版本实物的基础上,结合袁枚诗文及集外手稿、信札、日记等文献材料,对袁枚若干重要著述之刊刻、修订、售卖与传播过程展开细致考述。其中涉及随园著述之售卖方式、成本售价、翻版重刻及海内外传播等,尤罕见前人论及。  相似文献   

14.
古旧书市场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收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公共图书馆还是民间收藏,只要选题得当、调查全面、鉴定精审,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丰富自己的藏书。本文所举清人诗文集6种,计稿本1种、木活字本2种、清刻本3种,都是《清人别集总目》和《清人诗文集总目》没有著录的稀见文献,原本存佚不明或误以为已佚,从古旧书市场搜集而得以收藏、保护和整理。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一生收集档案达1500万字,其收藏内容包括奏稿、批牍、家书、日记、诗文、治兵语录、随记等,其中个人作品将近100万字,并藏书达30余万卷.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全能作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寓言作家。他的丰富多采的散体、诗体寓言作品,均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它们一向散存于苏轼诗文集中,未有人钩辑裒集成册,供读者阅读、鉴赏。我的几位爱好寓言的朋友,常这样巴望着:谁能将东坡寓言搜集选注,那真是功德无量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报纸一般统称邸报。宋代以后,邸报这一名称常见于官方文书和私家尺牍诗文中,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刘埙的诗文中均提到过邸报。但由于缺少实物,我们对邸报缺乏感性认识。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考证出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公元887年(唐代)写给归义军节度使张维深的进奏院状(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但这只是个残篇,其中一些文字已无法辨认。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最早提到邸报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所提供的唯一一条完整的邸报新闻,就显得很有研究价值了。这条新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文人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亦称通父,幼居安东(今江苏涟水),后迁山阳(今江苏淮安)。擅长诗文创作。其诗文集包括《通甫类稿》四卷、《通甫类稿续编》:二卷、《通甫诗存》四卷、《通甫诗存之馀》二卷及《通甫类稿补编》二卷等,本文即对各书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情况试作一些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  相似文献   

20.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有清潘荣陛辑<芦屋图诗文>一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及各高校图书馆均未见收录.该书收录有清名士郑燮、卢见曾、卢文诏等人题咏,其中郑燮题咏在其作品集中尚未见收录;钤有"东武刘氏"方形朱印.本文对该书作者、版本特点、编纂体例、内容等进行了描述及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