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特殊学生寄宿,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培养特殊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特殊学生为对象,阐述了智障生、肢残生、自闭生等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的思想特点,并围绕学生寄宿生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对于每天24小时在园的寄宿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对寄宿幼儿“起床、盥洗、进餐、喝水、户外活动、午睡、如厕、就寝”八大环节以及群体交往互助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经过行动研究,丰富对幼儿生活环节课程价值的理论思考,探索寄宿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逐步形成寄宿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对于每天24小时在园的寄宿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对寄宿幼儿"起床、盥洗、进餐、喝水、户外活动、午睡、如厕、就寝"八大环节以及群体交往互助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经过行动研究,丰富对幼儿生活环节课程价值的理论思考,探索寄宿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逐步形成寄宿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策略。  相似文献   

4.
让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校园欺凌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学校要引导寄宿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远离不良的社会文化,增强自控力;作为家长要关心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学校要重视寄宿学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视寄宿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寄宿学生中,一部分来自移民,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变迁和低龄寄宿的生活经历,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一些共性问题。初中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心理、生理等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关注该阶段寄宿移民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寄宿小学生由于长期间断性地与父母分离,其社会化发展主要是在寄宿学校内完成,呈现出片面化发展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寄宿生与学校教师关系较非寄宿生亲密;"想家"是寄宿小学生寄宿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最强烈的感受;在对寄宿生活的适应上,消极性适应行为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使得高年级段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王晓羽 《成才之路》2014,(32):38-38
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家住农村,在城市内的学校寄宿。他们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或者在外地就职,无暇顾及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孩子的父母虽然在当地务农,但是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把孩子从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带孩子一方为了生活方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几类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他们能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8.
我校1992年首开先河在学校进行寄宿、走读双轨制办学模式的实验,经过不断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但随着社会的需求、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给寄宿生活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校进行五大课程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在此,我们来谈谈生活课程实施中的一些思考。发挥时间空间优势,开展生活课程研究前门小学实施寄宿、走读双轨制办学模式至今已有20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寄宿学校,他们不  相似文献   

9.
寄宿生活对于有的小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寄宿生活上,学校对小学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寄宿制生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要建立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小学生的寄宿生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滞后的,此外,一些寄宿制的小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这给学校相关的管理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活习惯的培养提出一些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寄宿生活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安全、卫生、集体等方面的意识,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适当采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生活教师在寄宿生活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生活的直接管理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寄宿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也参与宿舍管理,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二是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将宿舍管理纳入班级考核制度,运用制度化的办法。通过人性化和制度化的科学结合,来提高公寓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课题的提出我园是扬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每年寄宿幼儿人数均占全园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寄宿幼儿有200多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有效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为他们营造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氛围,让他们与日托幼儿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世明幼儿园每一个教职工思考的问题。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研究对象本园所有寄宿幼儿。(二)研究时间2012年6月—2016年6月。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寄宿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种是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但是学生寄宿后也容易发生一些问题,如感觉生活单调、没意思,与父母缺少沟通、产生心理问题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寄宿生的管理上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问题一: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还住在学校,感觉单调,没意思。对策:丰富寄宿生活。学生从周一到周五都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在教室里面对的是老师,回宿舍面对的还是老师,难免会感到单调。于是,我们首先在宿舍的布置上下功夫,丢掉宿舍的刻板面孔,使宿舍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家。…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尊量表(SES)、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E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800名寄宿高中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探讨寄宿高中生亲社会行为、自尊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会影响寄宿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很多刚出国的新留学生喜欢选择家庭寄宿(homeslay)的方式,一来可接触纯正的英语,二来能更为真实地体验异国生活。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有时留学生和寄宿家庭成员间难免会产生摩擦。下面是笔者适应家庭寄宿生活的一些心得,希望对即将启程的留学生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叫"距离"的词,它可以让你拥有一种因它而产生的美好和进步。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我,为了让自己多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步入高中后选择了寄宿。之前在家的时候,我与父母发生摩擦在所难免:要么是他们认为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要么是我认为他们的教育方法不适合我。头一次在学校寄宿度过一周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与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及生源不断减少,教育布局也相应有了较大的调整,规模办学已成为我们农村山区教育的新课题,寄宿制也随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小学寄宿制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发挥寄宿优势,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呢?作为寄宿班的任课老师,经过教育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要让家长信任寄宿学校,让学生喜爱寄宿生活,必须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能力的基础上,在严格要求与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学生身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让寄宿生活“活”起来。一、注重心理疏导,消除畏难思想现在的…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远离父母在学校寄宿学习,许多问题行为暴露在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的眼前,他们能否适应寄宿环境,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寄宿制学校相继建成。寄宿学生的增加,使学校管理压力随之增大,为了有效管理好寄宿学生,不少学校安排专职生活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生活。生活指导教师也成为继班主任之后的新型管理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寄宿制学校公寓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14,(20):36-38
正留学生到了国外,一般住在寄宿学校或者寄宿家庭,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是了解国外文化、体验风土人情的好方法。Homestay,就是"家庭寄宿",为外国留学生在其所留学国家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住房与生活基本设施(大多是本地家庭),旨在提高其在该留学国家的生活能力。外国留学生为了解决住宿条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促进了解国外文化,更好地融入外国社会,会选择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当地人家庭。  相似文献   

20.
这几天,高高的爸爸妈妈一直在烦恼,由于双方的工作都太忙,无暇照顾小高高,想把孩子送到寄宿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培养高高的独立自主精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家庭开支,省去保姆的费用。没想到,这一主张遭到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一致反对:“高高还这么小,怎么能够适应寄宿生活呢?”寄宿幼儿园,宝宝真的不能适应吗?如何打造一个健康活泼的“寄宿宝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