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丽 《华章》2007,(6):79-79
作为唐代诗赋取士问题的延续,宋初诗赋策论之争反映了赵宋王朝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上的不断探索,是宋中期诗赋与经义白热化争论的前奏.科举考试内容是教育的基础,诗赋与策论孰先孰后实际反映了教育是培养文化型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的权衡,何种人才适应宋朝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考试学的角度来考察诗赋与策论之争,以期对现代考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比较教育研究究竞采取何种价值取向,是以学科发展为主抑或以现实问题为先,这是一个涉及比较教育发展和方向的问题,也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曾经在问题与主义之间存在潜在的争论,究其原因,两者之争是比较教育研究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不能论孰对孰错。而对此问题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探讨如何避免取向上的极端与偏差,真正使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整。  相似文献   

3.
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存在个别课与小组课孰好孰美之争,特别是扩招后,由于学生人数骤增,师资相应缺乏,故而把大部分声乐课改为大课和小组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一味地上小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小组课与个别课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之争的社会和高校教育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笔者的大学数学授课经验和数学研究的体会,探讨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如何做到教学相长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当下的教育改革问题做一点初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教育向何处走是个跨世纪问题,历经百年热度不减,学界一般会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高师改大,甚少关注1920年北高师校长风潮中"北高归并北大之议"。该议论传出,不仅激化北高师学生对新任校长陶孟和的强烈抵制,并将战火延至江苏教育会骨干、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身上,一时间,人事牵扯派系之争尘嚣其上,使得原本就有分歧的大学体制之争变得极为复杂,问题由此悄然置换为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培养师资孰优孰劣的论争。梳理此议缘起、舆论推进以及教育部出面辟谣、陈蒋双方笔战过程,分析各派交锋动机和措施背后的动因,有助于还原并揭示被派系争斗遮蔽下的高师改革与大学体制之争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20年前,教育界曾有过学科组与年级组管理之争。孰优孰劣,最终并没有争出子丑寅卯来。现在,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年级组学科组双重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学科组管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权威之作,周予同的<经今古文学>所胪列的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种种对立,或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形成于后世,与汉代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重新爬梳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其核心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古文经与今文经孰优孰劣,另一个是是否应该立古文经于学官.<经今古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此著作成熟的学术环境与著者的学术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鲜卑拓跋部本是“畜牧迁徙,射猎为生”的漠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渐兴,传统的游牧经济遭受侵蚀,二者从此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展开了一场孰重孰轻的地位之争。本文认为,由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的颁行并非出自发展农业之目的,而是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加强王权,巩固初具雏型的王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倾向于游牧经济的表现相当强烈,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农业生产时遭压抑和排斥。故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游牧经济较农业占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李杜”雄踞于唐代诗坛,犹如“双子星座”。光芒万丈。这是客观存在,为举世所公认。但对“李杜”的评价,长期存在着很大分歧,尤其是二人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至今亦很难趋于一致。所谓“李杜优劣论”起于何时?为什么会产生“李杜优劣”之争?“李杜优劣”之争是否纯属无稽?如此等等,皆有“再议”之必要。本文就以上问题略抒浅见,以期从这场争论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对“李杜”的研究。 所谓“李杜优劣论”的起始,刘煦《旧唐书·杜甫传》云:“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  相似文献   

10.
概念的革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和演化的重要特征。笔者通过地经济学流派、新学科和新理论产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经济学概念的革新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经济学概念形成的实践基础与思想源泉,强调在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要注意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概念,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经济学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不但体现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还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在经济发展转轨与接轨的历史时期,为构建中国产业经济理论体系、培养应用性人才,在教研实践中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西方产业经济学与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为政府服务与为企业产业服务的关系、争论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保建云 《教学与研究》2007,105(8):32-39
本文认为,纯粹的计划制度与纯粹的市场制度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化的极端情况,经济转型具有一般性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只能解释转型社会的部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具有局限性;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在对计划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固有缺陷和约束,进行创新性扩展和重构,其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必须不断拓展;任何教条化既有理论观点的态度和做法,都不利于转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主要课题是:在改革和发展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形成一套能反映中国经济本质关系的基本范畴,构建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基本框架。在方法论上,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基本方法,同时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必须处理好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化,继承、引进与创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经济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科的基础。当下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其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即中国化的中国经济学,使之成为中国的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我们在引进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和摈弃的关系,适应时代的实践的要求,努力实现政治经济学在课程内容体系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名称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通用的名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经济学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和核心内容。应当从现今教科书的定义复归到马克思的定义上去,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中得到启示,要创建我们自己的“中国经济学”,必须建立一个动态化、国别化的经济学研究对象系统。  相似文献   

16.
自实验教学被引入我国以来,已成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更是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过,也恰是经济学本身发展存在的科学主义倾向等缺陷,使实验教学秉持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反受削弱。实验教学的采用,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进,而是对经济学发展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促进,这才是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坚实基础。因此,应从加强实证中的思辨性角度来认识实验教学的应用,并通过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措施,提高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海派经济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分析框架所构建起来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不仅与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相脱离 ,更无从解释决定这种均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是什么。从方法论上说 ,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形式经济学 ,而新老制度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一种拓展与反抗。马克思经济学是一种经济的逻辑表达形式与现实经济体相统一的经济学 ,是一种没有新老制度经济学各自缺陷的实质经济学。构建海派经济学体系时 ,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存在导向不明确、教法单一、与现实经济脱节等问题.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明确“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教学导向,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手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经济在GDP增长权重中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凸显出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也同时凸显出海洋经济学的理论价值。然而,因海洋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过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假设,与经济学同样在生态维度上存在缺陷。这大大削弱了其理论的可靠性和解释力。拟通过对海洋经济发展绩效评价中嵌入生态指标,并同时通过海洋人文意识强化、海洋管理制度强化以及涉海产权明晰界定等方面的配合,对海洋经济学的方法论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缺少评析、理论陈旧、体系不全、语言生硬、缺乏中国特色等诸多缺陷。今后应着重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