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千万”有两种词性,一种是数词,可分别表示概数(如“千万朵牡丹竞相开放”)和确数(如“全市人口约一千万”);另一种是副词,表示“一定、务必”。作为副词的“千万”包含着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情态,因此可以看作情态副词(modaladverb)。本文拟谈一谈有关副词“千万”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概数是用数词来表示数目的不确定,一般是用数词联缀或者由数词和其他一些表示不定指的词语共同组成。《搜神记》的概数表示法主要有数词联缀以及用"数、可、余、许"等词语的方式。这些概数表示法是对上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古汉语时期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是最小的整数,既可表示确数,又可表示概数;既可表示最小,又可表示最大;既是数词,又可作为形容词、助词,其丰富性、多义性给诗人多少想象的空间,吟诵出千古流传的华章。“一”可以言小。郑板桥在山东做县令,关心民生疾苦。他曾以竹明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4.
"千万"由数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又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数词"千万"在先秦出现,表确数或约数。在句法位置变化、主观性增强、使用频率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词"千万"在唐代时被重新分析为副词,隐喻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歌“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前面说了“壮士十年归”,后面却说“同行十二年”,这岂不自相矛盾吗?关于这个问题,余冠英先生早就说过:“‘十二’无非言其多罢了,正如‘十年’也不过举其成数,都不能认为确实的数字。”我们知道,汉语数词不但有确数和概数之分,更有虚数和实数之别。如“十、百、  相似文献   

6.
说“三”     
“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浅说"万"字     
“万”作为数词是汉语里特有的,是汉语中大数目的核心。汉语里的大数目以”万”为单位,这与印欧语,如英语、法语等语言以“千”为单位不同。“万”的起源与发展比其他位数词特殊,因而具有比其他位数词更强的构词能力和更为丰富的引申义。它既可作为位数词用以表示确指或概指,也可在表示虚数的情况下与某些词或其他位数词组合构成名词、动词、连词、四字格等,以它作为语素所构成的词语中,很多都能够体现人的情感,或祝颂或敬畏。“万”字单用或重叠或与“千”组合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语中,某些数词存在某种虚指语言现象。从形式和语义上看,英汉数词可虚指人或事物数量之多少,可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达到极限,也可引申为某种约定俗成的比喻,还可表示吉祥和凶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9.
"广数"论略     
汉语中,数字的运用富于民族特色,反映了华夏民族的传统宇宙观、美学观和民俗观。汉语的数词,有时表示概数。概数中,有的重在表示范围之广泛。所谓广数,即指用来表示广泛意思的数字。本文提出广数这一概念,并且从不同侧面描写和讨论表示广数的四和八。  相似文献   

10.
"万万"在现代汉语中有数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万万"最早表示确切的数,后语义扩展,用以表示含夸张意味的概数。受主观化影响,北宋时期"万万"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法。由于主观性的增强,明朝时期"万万"又可用作语气副词。现代汉语时期,"万万"程度副词的用法消失,数词用法依旧,语气副词的用例大大增加。"万万"的发展和虚化是句法、语义、类推和主观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英汉语言中,某些数词往往不表示字面上具体数字的实指概念,而表示一种虚指意义。虚指现象在某些汉语成语和英语数词习语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大量英汉实际语料对英汉数词虚指的意义及修辞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顺来 《初中生》2008,(12):35-36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或顺序的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千山万水”、“千锤百炼”、“一草一木”、“三拳两脚”等,这里的数词就不再表示确切数目,而表示“多”或“少”,是数词的一种活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副词“千万”主要用于否定祈使句中,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这种用法由古代汉语数词“千万”表示不定量的多数的用法发展而来,“千万”由数词逐步虚化为现代汉语副词。  相似文献   

14.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它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如“千方百计”“一针一线”等,这时的数词就不再表示原来的  相似文献   

15.
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数词在汉语习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拟就一些常见的带数词的汉英习语作一比较。习语中的数词有些具有实质意义,如“一箭双雕”中的数量词“一”“双”都是实指其数,是实义。有些则是虚指,如“五光十色”中的“五”和“十”是虚义,并不指五种光和十种颜色,“五”和“十”只表示多的概念。而有些原义就  相似文献   

16.
"数词?这我可懂。‘这两天我花了26元钱买了5本书。’这句话里的‘两’、‘26’、‘5’不就是数词吗?"对啦,这三个数属于数词中的确数。确数包括整数、分数(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和倍数(如"十倍")等。数词还包括概数(如"三十左右""六七万")和序数(如"第一""老三")。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一些数词单个可以表示数目,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还可以表示任意、无穷尽的数目。不过,这只是数词的普通的数目用法。有趣的是,在汉语中有些专门表示特定数目的字,它们的表义“功能”或  相似文献   

18.
量词的“个化”,淡化了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也使量词“个”的本身更加虚化,更加语法化。文章运用语法化的有关理论与准则,坚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个”的虚化程度和语法功能将“个”分为三类:实词“个1”,虚词“个3”和介于实、虚之间的“个2”。个1是指对数词的选择是自由的、不受限的,指量功能强的作为实词即量词的“个”;个3是指无法与任何数词相结合的,只起连接、强调等语法作用的作为虚词的“个”;个2则是指只能与“一”或“一百、一千”等少数数词结合的或仍具有一定的指量功能但也具有连接等语法作用的,介于实词个1和虚词个3之间的“个”。  相似文献   

19.
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数词在汉语习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拟就一些常见的带数词的汉英习语作一比较。习语中的数词有些具有实质意义,如“一箭双雕”中的数量词“一”都是实指其数,是实义,有些则是虚指,如“五光十色”中的“五”和“十”是虚义,  相似文献   

20.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