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熊倩 《考试周刊》2012,(55):39-40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须对中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当下新课标的推行更使得生命教育成为必然。袁卫星老师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作者以他的《一碗阳春面》、《就是那一支蟋蟀》、“亲近诗歌”、“善待生命”的课堂实录为例来分析其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精神取向的努力再现,而精神取向来源于艺术家生命的心灵体验,它离不开生活和时代的感情,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丰富滋养。  相似文献   

6.
谈学杰 《学语文》2006,(1):20-20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命慧识流动的过程,这是它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表现。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的课堂是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化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应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生命化课堂是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和生  相似文献   

8.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来自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绵延过程.来自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来自人的直觉的生命冲动和人的理性追求,具有丰富的生命色彩。生命冲动是所有生命体的内在的本质要素.是所有事物之中的持续运动着的创造力.是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原始的生命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0.
欧玉玲 《今日教育》2007,(5S):25-2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超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以及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强大的现代性语境下,人的个性体验被压抑,人的自由价值被忽视.教育因此遮蔽了对生命本原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芮彭年 《青年教师》2006,(11):24-25
民族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没有民族的世界是单调的、静止的、封闭的,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缺乏动力的、缺乏张力的、缺乏潜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特别注重他的群体性、民族性。学生在生命成长发展的进程中,课堂是他们生活进程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加何运用课堂育人文化,用知识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智慧、民族的创造力;用情感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归属,对社会的责任,让学生绽放多姿多彩的民族情感,形成良好的归属感、群体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它能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相比其它课程而言.语文在提升人的精神和价值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德生成的本源在于文化深层结构中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藏区道德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厘清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思想;启发人的平等意识。藏区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功用,遵循“民族独享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人类共享文化”的逻辑思路实施课程建设;促进文化交融,搭建藏、汉以及中华各民族相互理解各自生命价值的平台,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这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站在废墟上发出的呼喊.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正在成为一种“普世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莫莉 《现代语文》2007,(4):101-102
一、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生命对话 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那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选文不仅蕴涵了作者的生命情感、意志、认知、希望、信念、追求和精神,而且当师生对它进行解读时就蕴涵了师生活的生命体的各种体验。作者对文化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呈现在对象化的选文文本中。教师对选文的解读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作者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他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喻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凝聚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类精神。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羌族生命礼仪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个体生命表层物态形式与深层精神心态内外统一性的桥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实现生命教育的一种持久有效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以各种内隐外显的仪式活动体现和延续族群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启迪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精神的思考,牵引出羌族人对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再转化为精神生命之人生历程的的生命大智慧。  相似文献   

18.
人类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是在本民族特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都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阅读教学的对象——汉语文也不例外,它总是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蕴含着深厚的生命底蕴。汉语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以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为诱因。以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使其在民族精神的熏染下获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流行文化,它本身总是同商业价值和意识形态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作为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者,流行文化在普行于世的商业社会中.并非单纯的在于娱乐的表象,而是试图在更深层结构上构筑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战略上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各国各民族都在建构自己的强势流行文化体系.以期影响他国他民族.从而达到将他国他民族纳入本国本民族价值体系的目的,以好莱坞大片这一美国的强势流行文化为考察对象,对其在中国大陆和美国本土的传播影响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