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在艺术创作时强调"知白守黑".意思是说在进行篆刻时,既要关注文字在印章表面所留下的印痕(即"黑"的部分),又要关注没有文字处在印章表面所占的空间比例(即"白"的部分),而且篆刻者在创作时更要时刻牢记"白"的重要性,要把它当做"黑"一样来处理.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创作出来的印章作品才会令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2.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3.
刀法与笔意,在篆刻创作中是一个两难选择,但也是辩证统一的。吴吕硕的篆刻创作,时时流露出笔意,某些印章又见刀法意趣,面目多变。  相似文献   

4.
正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对篆刻创作中的"残破",因各人对篆刻认识深浅的不同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对此多有争议。这在艺术或学术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残破",不至于偏执一隅。印章的残破,从产生原因分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残  相似文献   

5.
印学史上"篆"与"刻"在印章创作中重要性的此长彼消历经三次,每次都是印风巨变的标志。对"刻"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促成了"刀性"的充分展示。"篆"作为篆刻艺术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之一,逐步地过渡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上,进入到一种崭新境界。"篆刻"也从过去的"刻篆"实现了自己的本真,是深含了"篆"的意义的"刻",是真正的"篆刻"。  相似文献   

6.
张鑫 《大学生》2020,(1):44-45
"吱咕吱咕",金石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一手攥刀,一手握石,倾听金石碰撞的声音,创作一方精美的印章,这不是某个文人在幽静书斋里的私人雅事,而是中国人民大学《篆刻学》课堂的教学实景。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三楼的教室里,将近20位同学正在练习篆刻,任课老师宫晓东一边走一边看。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在艺术创作时强调“知白守黑”。意思是说在进行篆刻时,既要关注文字在印章表面所留下的印痕(即“黑”的部分),又要关注没有文字处在印章表面所占的空间比例(即“白”的部分),而且篆刻者在创作时更要时刻牢  相似文献   

8.
清朝中期,古城扬州集结着一个画家群.他们在艺术上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同时重视人品、学识的修养,提倡把诗书画印熔为一体,使作品成为绘画艺术的“交响乐”.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个画家群被称为“扬州八怪”.在这“八怪”中,突出的又当首推郑板桥.但历来对他的书画艺术研究颇多,而对他的印章所构成的诗书画印“四美”研究略少.其实,郑板桥的印章艺术,如他的诗书画一样,同样达到了奇绝的境地. 郑板桥的印章,大约有一百余方,一部分是他自己亲手所治,一部分是由吴于河、高凤翰、朱青雷等人代刻.(因篇幅的限制,郑板桥的印章未一一列出)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三种说法:一是“皆出沈凤、高凤翰之手”;二是“半出沈凤、高凤翰之手”;三是“大半为朱文震所刻”.据史料记载及新近发现的郑板桥佚文《板桥先生印  相似文献   

9.
古玺印式是指以先秦文字(大篆系统)入印的一种印章样式。古玺印式创作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印"创作阶段;明清拟古玺印式阶段;近现代古玺印式类风格创作阶段。齐、燕、三晋(魏、赵、韩)、楚、秦这五大系列战国古文字反映在七国官私玺印中,具有独特鲜明的各自地域特色,构成了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先秦实用古玺印式体系,为我们今天的篆刻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型"范本。  相似文献   

10.
古玺印式是指以先秦文字(大篆系统)入印的一种印章样式。古玺印式创作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印"创作阶段;明清拟古玺印式阶段;近现代古玺印式类风格创作阶段。齐、燕、三晋(魏、赵、韩)、楚、秦这五大系列战国古文字反映在七国官私玺印中,具有独特鲜明的各自地域特色,构成了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先秦实用古玺印式体系,为我们今天的篆刻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型"范本。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篆刻中的做印法,是指并列于篆刻中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在篆刻创作实践中早已有之,只是未曾有人把此做印法堂而皇之地作为一法提出来罢了。简而言之,做印法是指除刀法之外为制造印面效果而采用的各种特殊技巧。古印章的制造,是一种工艺,通过工艺制作表现出了篆刻美。工艺制作中的"做",是其技术手段。古铜印的制造,从先制作模型始,再依模制范、熔金浇铸、清砂修整等一套工序,这一工艺流程有可能是由多人按流水作业完成。即便是凿印,按一般工艺去忖度,也非每一个线条由一刀凿成,并且凿完后对翻出  相似文献   

12.
正汪东阳是明代末年的一位篆刻家,他特别痴迷汉代印章。有一次,汪东阳得到一方精美的汉代铜印,印文为"汪关",出于对印章的喜爱,从此以后他就改名为"汪关"。汪关刻印,善用冲刀,笔画起、收干净利落。印章风格以典雅纯净、和平精整为特点,追求秦汉法度,印章整体彰显雍容华贵的气象(如图1)。那个时代,篆刻的风格大多受到文彭、何震的影响,带有时代的气息。而汪关  相似文献   

13.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4.
《新读写》2012,(6):49-49
《钱汉东诗文墨迹选》日前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厂当代文人钱汉东自己创作并书写的诗文作品。自然流畅的诗文,美观飘逸的书法,相得益彰,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名家为钱汉东篆刻的50枚印章,为诗文墨迹选锦上添花。此书既可以作为青年学生学习文言文之范本,临摹书法艺术之字帖,也可以鉴赏文人印章之法度。  相似文献   

15.
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点画关系上,篆刻创作完成了对其矛盾的处理过程,进而产生篆刻的美。这种由矛盾而共生出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对印章空白的处理,笔画的穿插与挪让以及边框界格的布局。笔画的穿插与挪让和对边框界格的安排,其实都是围绕空白这一要素展开的。在对笔画与空白展开一系列的精心策划之后,印内的空间得到更加妥善合理的安排,整个印章也更加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6.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信息时代逐步改变着人们社会活动的方式,其中计算机扮演着重要角色,作者介绍在计算机上用Photoshop制作印章的方法,这种创作虽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篆刻,然而Photoshop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却能使印章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篆刻练习对人的个性、气质、情绪的影响很大。普及篆刻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和内在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玩":随心——快乐"玩"是本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抓住爱玩、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开拓篆刻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正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藏印,主要应从篆刻艺术考量。一个收藏印章的人,对书法艺术要有精深的研究,否则很难对篆刻的好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