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世纪未,正当罗马帝国在奴隶革命的烈火中即将倾塌的时候,大批蛮族越过多瑙河,大举入侵,给予奴隶主政权以最后的冲击。476年,在奴隶革命和蛮族入侵的联合打击下,西部罗马帝国崩溃;从此开始了西欧封建时代的新纪元。关于推动西欧社会更迭的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到底是什么,史学界的意见颇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是奴隶革命;另一种意见则归结为蛮族入侵的结果。我是赞同前一种意见的。现将鄙见提  相似文献   

2.
本刊八月号上已將世界古代史部分的一些意见,扼要叙述。茲对中世紀史部分,再提出一些意見,以供教师在授課时的参考,是否妥当,尚希指正。第五編中世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第一章日耳曼族和它在西欧建立的国家 1.“日耳曼族的社会制度”一节中,应指明蛮族入侵的原因:①日耳曼人本身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又以日耳曼人阶級分化加强,貴族与民兵掠夺土地与战利品的野心日熾,垂涎罗馬城市的富庶,故率領蛮族部落,蜂涌入侵广大的罗馬帝国領土。②由于罗馬帝国奴隶制度的崩潰,和奴隶、隶农的不断起义,摧毁了罗馬帝国的实力。自三世紀至五世紀形成不可遏止蛮族入侵与奴隶起义的洪流,促使西罗馬帝国灭亡。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经济规律的体现。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的不同,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的飞跃,也就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说来,西欧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是这一飞跃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在那里,奴隶、隶农革命和“蛮族”的入侵推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政权,新的封建制度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发生了,旧质态到新质态的转化过程采用了爆发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阐明西欧封建制度发生的问题,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领会了这个问题,则不难理解东欧和亚洲各国封建制度发生的不同形式,也就易于掌握中世纪初期世界历史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学生对西欧封建制度发生问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将西方文化视作始自基督教兴起、希腊化的罗马帝国衰亡以后,从蛮族入侵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基督教在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在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崩溃所造成的巨大空隙之中,是基督教统一了西欧,“教会用它自己的精神传统统一了罗马文化的社会传统,并因而在一个既需要社会领袖又需要宗教领袖的社会中起着双重作用”。基督教自兴起,即以不可遏制的势态向西传播,并填补了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所造成的巨大空隙,奥古斯丁与尼禄的帝国转而成为君士坦丁的帝国,基督教得到官方承认,成为渗透人们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督教以其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贯穿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难以动摇的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5.
西欧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是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与古老而文明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相比较,要晚千余年。虽属如此,但其解体却较早,至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于16世纪中叶首先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在西欧首先爆发,这决非历史发展中的偶发事件,此乃由其深远的历史根源。试作浅析,以求教于同仁。 在西欧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的最初几百年间,是无城市可言。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因奴隶起义、人民革命和蛮族——日尔曼人的入侵,早已衰败或被摧毁,不复存在了;当日尔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的封建性王国后,又普遍形成了封建性  相似文献   

6.
一说西欧蛮族诸国是封建社会,其根据主要是理论上的而不是事实上的。就事实方面来说,能够说明蛮族诸国是封建社会的确凿证据并不多,所以每当人们从这个角度论述蛮族国家社会性质问题的时候,总是多用虚笔,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普遍存在着一种结论多而分析少、观点强而材料弱的状况;就理论方面来说,能够推导出蛮族国家是封建社会的理论依据却不少,而且,这些理论依据还往往被宣称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由苏联学者提出的“西欧蛮族诸国封建社会说”(以下简称“封建社会说”)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被人们普遍接受,与其说是因为“封建社会说”符合历史实际,不如说是因  相似文献   

7.
公元4至6世纪,欧洲的历史进入空前剧烈动荡的时期。罗马帝国周边的“蛮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武装突入罗马帝国,与帝国境内风起云涌的奴隶和隶农起义相结合,摧毁了存在千余年的西罗马帝国。西欧古典奴隶制至此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建立。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匈奴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欧洲一些历史学家囿于历史的偏见,极力诋毁匈奴在欧洲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他们说:“匈奴的入侵欧洲对于后者的历史命运的影响是否定的”,匈奴人“以自己的掠夺性的远征,阻碍了那些与奴隶制帝国作斗争的农业部落的发展,破坏了生产力,消灭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者。”这些说法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8.
五至十五世纪西欧的封建政权和教会傅际红中古时期西欧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伴随着政治动乱和蛮族入侵完成的。所以,在奴隶制解体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原始宗教也走到了它的尽头而代之以基督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  相似文献   

9.
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过程有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古西欧政教冲突的历史入手,探讨政教冲突对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影响。以期揭示西欧中世纪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一个侧面。一西欧政教矛盾由来已久,远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皇帝就取得了神性,并采用“大祭司长”的头衔,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西欧,建立蛮族王国,接受基督教之后,这种惯例照样保持下来。日耳曼诸国王都把自己看作是教会和国家的统治者,为其臣民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向上帝负责。加洛林时代(751—843年),查理曼大帝也视自己为“…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又一次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入侵的事情,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蛮族大迁徙”与蒙古远征的比较,从新的角度探讨“大迁徒”的因果与对西欧历史的影响。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人类举步跨入阶级社会门槛时,发生过频繁的“迁徙”与战争,但这些迁徙与战争具体原因与后果常常是不一样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前后,蒙古统一及远征前  相似文献   

11.
刘勰风格论     
在古罗马受蛮族入侵而告毁灭以后,在文艺复兴还没有发放它的黎明曙光之前,西方的历史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漫漫的长夜里,点缀在相当贫乏的西欧文化土壤上的只有繁琐的经院哲学。而在中国,此时正是封建社会成熟的时代,科技方面,尤其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心雕龙》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部论著。鲁迅先生曾经把这部著作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相似文献   

12.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中世纪修道院学校脱胎于修道院,遗传了修道院封闭自守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修道院,它是真正的教育机构,起到教化蛮族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在促进西欧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西欧人的理性回归。修道院学校的发展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解修道院学校的发展对了解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 ,作为“黑暗时代”里的文明使者 ,僧侣们以其宗教献身精神和榜样的力量 ,引导蛮族日尔曼人皈依了基督教 ,从而使其步入文明世界的殿堂 ;修道院也是西欧野蛮世界里农业文明的拓荒者 ,它们的默默劳作 ,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 ;同时它们还是战乱世界中的避风港 ,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延续者、救护者 ,西欧的文化圣地  相似文献   

14.
1808-1814年的西班牙革命,是继法国大革命后,国际上又一次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组文章中,对这次革命作了详尽的评论。然而,对这次革命的性质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人把这次革命说成只是一场反对法国入侵的民族独立战争,它的主要目的是“人民群众起来反对法国侵略,反对法国资产阶级在西班牙建立霸权的企图,反对掠夺这个国家、瓦解这个国家以及变这个国家为法兰西帝国的奴隶的企图。”这一看法是否符合这次革命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以来诸多学者都认为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蛮族法典是“习惯法”,与罗马成文法对立并存;各有各的法律,故法律呈现“属人主义”,勃艮第王国的法律被认为是这一理念的典范体现。通过对勃艮第王国法律的实证考察,可以发现:所谓《勃艮第法典》实则名为《法令书》,其虽然保存了少量习惯法,但主要是法令这种制定法,由国王和教俗贵族制定颁布;其适用对象不是单纯的勃艮第人,而是王国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群。《勃艮第罗马法典》则名为《法律的形式与解释》,且不是一部官方法典,仅作参考使用。由是观之,蛮族法典的“习惯法”与“属人主义”定性以偏概全,需要重新反思认识。  相似文献   

16.
《等待野蛮人》是库切的一部寓言体小说。小说中,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通过暴力、军事入侵等手段欺凌边境土著人。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行政长官与帝国、与蛮族姑娘关系等多重困境中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突破揭露帝国霸权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殷商末年,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很尖锐。奴隶主贵族之间,或者贵族集团之间,相互争夺也十分激烈。周文王“有亡荒阅”的法令就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奴隶主贵族内部斗争的产物。当时奴隶土贵族拥有强大的专政力量,奴隶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革命暴动,“逋逃”是奴隶们通常运用的斗争方式。当时奴隶大量逃亡。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他们的奴隶;他们如果捕到逃亡的奴隶,对逃奴的刑罚是极为残酷的。既然现实世界上没有一片可以摆脱奴隶主压榨的“世外桃源”,奴隶们逋逃,并不能真正从被奴役的地位解脱出来,而是往往被  相似文献   

18.
设计1 问答题 1.英国历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1803—1868年)写道:“同鸦片贸易比较,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别叙述西欧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和鸦片贸易的情况,并评述蒙哥马利·马丁论断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9.
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在的教师是什么?部分教师有三种回答。回答之一是工具——传送课本知识与报送正确答案的一个教学工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稍不注意,离开了教科书的内容,离开了考试要考到的内容,不仅是学生会有意见,而且家长和学校领导也会有意见。显然,这种回答取消了教师的能动性,赤裸裸地把教师表述为一种工具。既然教师是一种工具,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干脆用录音机或者网络代替好了。回答之二是奴隶——分数的奴隶或者是学生和家长的奴隶。大部分学校实行学生打分制,如果学生觉得某个教师上课上得不好,打的分…  相似文献   

20.
宾夕法尼亚黑人奴隶生存状况是美国北方奴隶制演变的一个缩影。黑人奴隶在宾夕法尼亚经济生产中,尤其在城市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黑人奴隶始终是一种可替代的非核心劳动力。当地黑人的生活在奴役与自由之间挣扎,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忍受各种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利用"残余权利",通过构建黑人的文化认同和社区纽带,抵制奴隶主的控制。美国革命期间,宾夕法尼亚黑人通过渐进废奴法案逐步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