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广播发展史,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广播节目的更新和广播技术的发展。从我接触广播工作开始,短短十几年,广播就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各级电台由录播节目发展到部分直播和全时段直播,使广播信息传播速度再上一个台阶。1989年收音机脱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期待快速的新闻报道和及时的消息传递,而电台直播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听众参与节目。从听众点歌到股票点评,人们参与热情随90年代中期股市发展而高涨。几乎所有的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广播的滚动新闻、热线直播让受众耳目一新,成为广播载体变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而这一切目的都是充分调动听众的参与意识.事实证明:听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越高,反应越热烈,这样的节目才会成为电台的名牌节目.如何调动听众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九零年代开始,国内的广播电台进入到广播节目直播时代,如今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没有广播的直播就没有广播的今天。因为直播有很多好处,比如新闻实效性更强,可以对事件进行现场报道,让听众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互动性强,主持人和听众可以实时进行对话交流,可以点播歌曲回答问题,可以发布供求信息,可以现场咨询、讨论话题等,听众可以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自己就是节目的一部分,提高了听众对广播媒体的忠诚度,这些都是广播直播节目带来的好处,可以说节目直播让广播焕发了活力,提高了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珠江电台在中国最早开通了热线直播节目,它标志着中国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到即时互动传播时代。随之.全国各家广播媒体纷纷开通热线直播节目,热线直播方便操作.即时沟通.参与和互动交流的优势,促成了中国广播形态的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播夜话节目曾经是听众参与度最高、电台“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类型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它正经历着一场从形式到内容、从单一到多元、从疏导到渗透的发展变化。变化不是死亡,发展才是永恒的动词。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广播夜话节目的兴起、发展兴盛、现状作了分析,并预期走向,对现实修正途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对健康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强,各家电台正是捕捉到了听众的这种日益强烈的需求,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陆续增添了指导群众提高健康生活质量的热线专题节目。90年代初,随着广播改革的深入,直播板块节目的出现和听众参与性热线电话的开通,赋予了这类节目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生动的形式,这便是热线类节目的雏形。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作为企业必须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7.
自从广东开出第一台直播主持人节目至今,各地大大小小的电台办了数不清的直播节目,一般的规律是:经济台一马当先,其它系列台紧随其后。直播主持人节目的形式,大改从前的格式化,很随意,很贴近,这种形式一开始,便赢得了众多听众,人们惊呼:广播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但春天短暂,这种形式很快普及,便到了成熟的夏季,人们从广播里听到的是哪家电台都有的形式和这些形式产生的内容极其相近的一些节目:信息、服务、点播、谈心、娱乐……很快,不少听众感到,听广播就像现在逛书摊一样——书堆成山还找不到书读。  相似文献   

8.
丁威 《记者摇篮》2008,(11):54-56
21世纪广播不断发展,直播节目开始受到关注,它符合人们对先进文化追求的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这种需求下,很多电台出现了直播式广播服务性节日。由于直播节目新颖、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支持和热情参与,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播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持人板块节目的不断涌现,绝大多数电台都开始采用直播。直播节目因其参与直接方便,灵活,形式生动活泼,吸引了大批听众。但是直播节目也有他的弱点:一是缺少刻意加工制作和精雕细刻;二是缺少质量检验和严格的审听把关。直播节目在很大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初的几年里,广播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推行主持人节目,组建系列台,竞相搞板块节目、直播节目、热线电话、听众点播等。这期间广播着实地风光了一阵子,红火了一阵子。 从那时到现在,大约三年过去了。这三年广播似乎又有些沉寂。一些电台、系列台,尽管台名不同,节目却大致相似:都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加广告,加点歌,加热线电话节目,中间加几次新闻信息。有的节目程式化、一般化、浅薄化。“经济台现象”开始时新鲜,许多听众热情欢迎,热情到由“听众”成为“听友”再成为“发烧友”。现在,这些本来属于广播的“发烧友”许多已不再热衷于听广播,而为一些新鲜的电视节目所吸引,成为电视的热心观众。农村有线广播网杆倒线断,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广播是否会经不起  相似文献   

11.
温莉华 《中国广播》2007,(7):62-63,66
广播的夜谈节目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直播节目的兴起和热线电话的开通,广播夜谈节目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的各个电台出现。杭州电台的《孤山夜话》、深圳电台的《夜空不寂寞》等谈话栏目一度享誉全国。  相似文献   

12.
广播情感节目曾经是听众参与度最高、电台"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类型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与眼下正大行其道的电视情感节目相比,广播情感节目好像已经有  相似文献   

13.
初识网上广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底,上海电台首次策划进行因特网上直播广播特别节目,当时笔者是第一次接触网上广播,笔者将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输入上海电台的网址,当从计算机的喇叭里传出质量并不太好的广播声音,激动的心情使人感到一个广播新时代的即将到来。那次网上直播非常成功,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以及国内7个省市的网友在网上收听、“收看”了长达4小时的网上广播直播节目,节目直播期间收到了300多封热情的电子信件。当时参与策划指挥网上直播节目的上海电台副台长邱洁宇说:“从广播诞生以来,由于‘先天不足’——受…  相似文献   

14.
经济广播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广播改革的标志。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经济电台以其调频广播良好的收听效果和直播方式这一新手段的采用, 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成为当时各城市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广播。然而从本世纪开始,相对于电台的交通、音乐广播的日趋红火,作为各地“老字号”的经济广播却走入节目路子窄、收听率不高、广告滑坡、影响力下降的困境, 与诞生之初的火爆之势形成强烈反差,经济广播进入了转型关键期。经济广播尤其是城市台的经济广播的出路在哪里呢?本人十几年来一直在经济台工作,亲身历验了电台经济广播的发展变化,在此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5.
济宁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于1992年7月1日开办。六年来,它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不断地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适应听众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增强精品意识,提高节目的档次和水平;不断地发挥广播的优势,挖掘广播潜能。今天,我们纪念济宁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六年发展历程的最好办法就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直播,符合听众和市场的需求80年代广播走人低谷,怎样重振广播雄风,在广播、电视、报纸三大媒体中成三足鼎立之势,是中国广播人苦苦思索的问题。珠江经济电台的板块直播式节目的开播,给广播人带来了欣喜,…  相似文献   

16.
广播直播节目的开通,听众的广泛参与让广播媒体独树一帜,但由此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克隆、抄袭,使得各电台的节目同质化严重,渐渐失去了有品位的听众,而广播情景剧以其独创性、本土化和艺术性,在快餐文化风行的今天,吸引着那些喜欢细嚼慢咽的听众。本文结合秦皇岛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系列情景剧《秦皇一家人》的运作实践,对广播情景剧的运作技巧做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郑州新闻广播购物节目《988听众之家》的运营和创新谈起,结合当前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等方面的案例分析,以及时下郑州电台经济广播正在打造的广播直播带货的新尝试,浅谈广播购物节目及广播带货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皤播音是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记者在各类节目中面向听众直接进行传播的有声语言活动,是广播传播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环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电台与听众联系纽带的广播播音,便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广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专业化电台而言,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其主持人直播、大板块节目、热线电话参与等全新制作与播出方式,获得了较大成功并影响到全国。就专业音乐电台而言,以1991年1月23日全国第一家音乐电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的诞生为契机,北京、西安、上海先后成立音乐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播是综合台的天下,频率的数量少,节目内容以新闻、文艺为主,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听众习惯了字正腔圆的广播播音.但就像1981年美国第一部音乐电视的名字:"电视杀死广播明星",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锐减,综合台已经难以满足听众变化的需求,广播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人开始探索生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