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相似文献   

2.
三封信,两项任务,一个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岸英伯父进工厂下基层的目的达到了,他想要实现他向往已久的回湖南老家探亲的打算。  相似文献   

3.
伯父已经离开我们了,每当我想起他总感到内疚:我要在他身边多学一个时期有多好啊!我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教益,并且把他的业绩较好的记载和整理下来,以勉自己和后来者。回忆在他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走进他的卧室。卧室的书架与客厅一样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图书,有成部头的中国史与世界史,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伯父姜必宁1929年出生在浙江江山城关,他的父亲叫姜安定,早年也是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药剂师。姜氏家族原是晚清时江山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伯父的童年就在城内市心街布政司巷有些破落的姜氏四合大宅院内度过。1947年,伯父18岁那年,还是个懵懂少年的他走进了上海江湾的国防医学院,成为当年该校全国六区联招百余名新生中的一员。1948年,  相似文献   

5.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6.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7.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8.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9.
《回忆伯父在出版署的工作》一文发表后,认识我的同志曾写信询问我文章最后引用的胡愈之的话的出处。那是他1984年应中央党史办要求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由他口述,胡序文笔录整理,他本人过目后写成,原文现存中央党史办处。另外由于我的原稿字迹过于潦草,有两处错字,请予勘误:  相似文献   

10.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不平凡的残疾军人,他四肢全无,负伤时还是文盲。可数年后,他的名字竟然和一部对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神奇地连在了一起。朱彦夫少小参军,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多次光荣负伤;在朝鲜战场上他又失去了左眼和四肢,成了超重残疾军人。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刻苦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改变了一个贫困山村的落后面貌。又是什么让他鼓起写书勇气的呢?他说,战争年代,是战友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没有他们的先死就没有我的今天,有人把重残、特残称为“活着的烈士”…  相似文献   

11.
这几天的新闻里,有两件事受到关注。一是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难,一是俄罗斯的森林大火。看起来,中国和世界的突发事件都出现了频发与高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我的伯父申庆璧先生(云南南社名誉理事长、中国南社荣誉顾问)今年98岁高龄,是国民党元老,他虽身随云飘,羁旅台岛,但爱国之心未减当年,怀乡之情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黄金泉现象”的轰动 1988年11月6日,立冬前一天。《南通日报·星期版》一版头条刊出了题为《火铸的现实标点》的通讯,署名“秋实”。《火》文披露:22岁的如东县青年农民建筑工黄金泉,在3月23日订婚的这一天英勇扑救邻家大火,被大火烧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尽管有关方面对他表示了心意,但他还是欠下了5000多元医疗费,整容所需的钱也无着落。家境贫寒、还未完婚的黄金泉,只能痛苦地忍受着,默默地期望着……《火》文见报后的几天里,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读者对“黄金泉现象”议论纷纷。有人同情,有人愤世,有人叹息,有人慷慨。一时,“黄金泉  相似文献   

14.
新年又来了,我希望在这个新年里找到"欲久弥新"的感觉。所有的新都是在对旧的毁灭中诞生的。就像这北方分明的四季,春的芬芳毁灭了冬的冷静,夏的热情毁灭了春的温柔,秋的收获毁灭了夏的耕耘,冬的肃杀毁灭了秋的富饶  相似文献   

15.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肢残人,先天性左手左脚残疾,行动不 便,我爱人也是一位肢残人,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和我差不了多少,平时,我把家里买菜、扫地、擦窗等活全包了下来。我热爱新闻事业,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在当“业余记者”的20年时间里,我写了1200多篇稿件,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写残疾人的,有人戏称我成了写残疾人的“专业户”。 从我爱人写起 记得我第一次采写残疾人报道是从我爱人开始的。我爱人因小儿麻痹症致使双腿残疾。1965年,她初中毕业,因残疾高中不能考,招工单位也不要。这时,母校的老校长念她是位出色的学生团干…  相似文献   

17.
局部爱心     
我得承认,我这个人挺狭隘的.比如在爱心这件事上面。这几天,我正琢磨着怎么样把我家的那对仓鼠给整消失了.是人为毁灭呢.还是野地里头故生,总之,最终目的是不让它们继续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过那种饭来伸手的宠物生活。  相似文献   

18.
得知李本钱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我们办公室的祝贺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央视《新闻联播》播发消息时,我们全家守在电视机前,终于隐约看见本钱身着军装,梳青年式三七分头,正襟危坐的画面。我忙给他发短信表示祝贺,他回复:“荣誉同样属于大家。”常听本钱讲这样的故事:“我生长在安徽淮北农村,小的时候生活艰难,但民风淳朴,人情温暖。谁家有客人来,吃点猪肉,包顿饺子,宁愿自己不吃,邻里都要送个遍,母亲就是那样的人。我有一位伯父,一生嗜酒,口袋里有二毛钱,也要到街上讨酒喝,一毛钱一两的劣质酒,来二两正好。可当碰见我在村头玩…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消息,写的是抢救一场大楼发生的大火。为救人、抢救财物,消防队员发挥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消防大学毕业,又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消防大队长亲临指挥,很快救出了大楼的人,扑灭了大火。可是在消息中,却突出写了到现场关注事件的县委书记是怎样“亲临现场指挥”的。稿件发出,这位开明的县委书记看到后很不满意。他说,“我不是学消防专业的,是学  相似文献   

20.
记得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系主任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只要是与文字有关的事我都乐意做。听父亲说,我祖父是清朝的举人,写得一手好字,我伯父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教书先生。我们家族都说我继承了祖父、伯父这一脉文化血缘。我从小喜欢看书,写写画画,办黑板报墙报。念初中时,办了几期手写小报,颇受同学们欢迎,有一位同学竟将报头字印在背心上。上大学不久,便成了校报、校广播电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