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伪定语构式"N1+的+N2+V+得+R"一直受到各个学者所关注,各学者尝试用各种不同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如从认知与生成的角度,或者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文认为此构式是词汇压制,即动词压制所致,且补语R的语义指向和语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对"N1+V+得+N2+VP/AP"类致使构式的原型范畴及语法整合研究,找出"那瓶酒喝得我晕头转向"类句式的认知理据,及其与该构式中其它成员相互间的深层促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正目前对该现象本质的某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研究认为,"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部分"V"双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是例外。通过探讨"V双+N单"构式中"V双"产生的认知理据,分析"V双"不接"N单"的内在机制,得出两点结论:(1)"V双"能够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2)"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才是例外。其内在机制是:"V单+N单"对"V双+N单"产生构式分离压制;"V双+N单"构式对"N单"压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5):94-97
"走+N单"是一个常见构式,能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不多,因为在"走+N单"构式中,"走"的意义比较凸显,所以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必须能够与"走"的意义契合。"走"的本义是"跑",最初"走+N单"中,N单表示目的地,随着"走"字意义的演化,N单的表义范围扩大,N单与"走"的关系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伴随语言的发展"走"与"N单"的组合也由临时语用现象发展为固定构式。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方面,"走+N单"既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也可以做独立成分;"走+N单"的语用价值具有多面性,该构式的特点是简洁有力,同时又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5,(1):105-106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基本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研究了英语双及物构块式(VN1N2 construction)中构式义与动词义的关系,揭示了VN1N2结构中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法的距离象似性角度来看,"N1+的+N2"结构以领属关系居多,领属关系中,N1有的是对N2的限定,有的是N1的部分属性投射到N2。表示限定时,靠近原型领属,结构中的"的"一般会出现,表示属性投射时,接近边缘性领属,"的"一般不会出现。"的"隐现象似于概念距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在音节、组合及语义认知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化的动因不仅体现在称名性和话题性上,还体现在节省空间、扩大信息量上。  相似文献   

13.
“V+的+N”是一种组合式偏正结构,同时又是一种很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结构,本试图在语义平面上从分析动词和名词的性质入手,分析这种组合式偏正结构易于产生歧义的原因,同时分析了消除歧义的方法及歧义现象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V的N”偏正短语是由动词(V)和名词(N)加“的”组成,“V+的”修饰、限制N。按照形式和意义相 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察V与N在“V的N”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V与 N搭配上的语义限制,可以发现V与N有其各自的分布条件,即动性越强的动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 则容易进入;生命度越高的名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则容易进入。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N1+在+N2(的)+方位词”格式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其中,“N1”是“目标”,“N2”是“参照体”,学生造句时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二者的位置。此外,在“参照体-目标”构式中,有的是中心成员,有的是边缘成员,其内部是不均质的。  相似文献   

17.
可把"这本书的出版"和"狐狸的狡猾"这类表达式抽象为"N的P"格式,以认知为基础探讨格式内部的语义转移。通过标记"的"强行进入结构,实现格式从抽象认知框架到具体认知框架的转换,令N的显著度高于P。[ N]从N开始语义渗透到整个结构,并最终凸现P的指称功能[ D],实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句式“N A 的 VP”可一分为三:NA A的 VP;B.NB A 的 VP;C.NA/B A 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永远 的 名词"现象大量出现."永远"一词在该结构槽中,已经开始形容词化.同时,"永远 的 名词"结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的一系列“副词+名词”例证出发,分析这一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点及限制条件,探讨该结构的隐喻特性,考察该结构日渐流传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